登陆注册
5614

妇女的定义(妇女的范围)

大财经2023-03-21 23:13:254

《中国妇女运动百年》;

其次,理由不够。

但不管怎样,“她”字的出现,是中国女性运动的一座里程碑。虽然这上面还应镌刻出更多更多的内容。

虽然几位先贤们对“她”有启元之功,但囿于时代之畛域,也只是启元了而已。

当“她”字随着刘半农大师的《叫我怎能不想她》红遍华夏江山时,最初倡导者的启元之功竟至渐渐为后人所湮忽,以至于竟有不少人误以为“她”字是刘大师所创。

这种特有的男性针对女性产生的道德枷锁,至今仍存在于万千人(甚至包括不少女性)脑中,挥之不去,愈久愈笃。

近到本世纪,克林顿潜规则了实习生莱温斯基,但总统大人受到了普遍同情,莱温斯基则差点被人说成了 “莱斯瘟鸡”。其实这种不公平还不是因为两者地位悬殊,如果克林顿是位女总统,出了同样的事情,你试看“她”的下场?即便是在号召男女平权的美国,也必定被舆论挫骨扬灰。

1918年,在北大任教的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第一个使用了“她”字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其实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仍沿用古文习惯以“伊”字来代指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好比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

樵人打心底感慨中国女性的内心强大。真的!亦遗憾于中国女性的觉醒迟滞,真的!

这就得往前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后梁有位太学士叫顾野王,他有篇《玉章》中出现了“她”字。但当时之“她”字,尚无今日代指女性的含义,还仅是“姐”、“毑”二字的异体写法。“毑”这个字读音也是“姐”,不过意思却是母亲。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曾说蜀地称母为姐。而即使仅仅是异写,竟亦未能流传,以致毁佚无存。

对于“她”字的流行,鲁迅曾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胜仗”。

《民国时期妇女运动历史资料选编(1911-1949)》。

但是,“她”的出现给中国女性带来的远远不应只是这些。

这种事在民国并不鲜见,1941年的时候夏衍在广西桂林主持《救亡日报》,行文之间常常遇到一些口语无字可以对应表述,一日撰文中有“‘打kuǎ敌人’,‘满州国终将kuǎ掉’以及为抗日工作‘gǎo’通思想”的口语语句,其中‘gao’和‘kuǎ’实在无字可以应用,并且通文达意,于是干脆自己创造了“搞”、“垮”两个字予以应用并刊发在报上。这两个字在《康熙字典》里自然是查不到的,但后来被大家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得到了官方肯定。

最初的“她”字倡导者未能从女权、平等的高度提出“她”字的应用,实属舛憾。

中国女性对家庭的坚忍和自觉,几乎是世界之最。她们外为职业女性,在内则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妇女”,扫洒应对、锱铢必劳,还得随时床第承欢——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

“他”“她”之能并举,并能见诸报端书刊,这是男女平等为主流文化所认同的标志,也是西方妇女解放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女权运动能够通过反对缠足、开办女校、征募女工、女兵等形式,成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就不啻为一种胜利。

现实中的他还是处处排在她之前。

其次,从职业歧视来看。

那么“她”字的出现,对中国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在刘半农的《叫我怎能不想她》问世之前,“她”字少有人识,属于绝对的生僻字,甚至不少人就认为这是个新字。而至于这个新字该怎么读,在当时还曾引起了社会一番热议。刘半农、周作人曾提出把“她”念做“坨”,未能为人所接受。说实话这个发音樵人觉着无论如何念不出口。

首先,从读写习惯来看。

“她”的发音与“他”仍旧一样,口语时并无区别,加之字形亦未有明显区别,给人一种仍从属于“他”、至少是来源于“他”的感觉。

《观察与思考》杨树荫 ;

而现代使用之“她”字的出现,是与中国当时的百年社会革命相为背景的。也正是因此,“她”的最终广泛应用也与中国革命一样的艰辛。

“她”字的出现,迄今还远未实现它应实现的真正意义。

再次,是道德洁癖。

最后,“她”尚未真正自醒。这个“她”,不是一个“她”字,而是指“她们”——中国的女性们。

最初提出“她”字的使用,理由是翻译需要——中英无法对照,英文中的“she”没法对应翻译。其实当时已有一个变通办法,一是用“他女”(女字号略小),这是日文习惯;二就是依照古文成例用“伊”。

时至今日,女权运动已非社会热点,但这并不是“她”真的与“他”可以平起平坐了。事实恰恰相反,正如从“她”的字形来看,仍是“他”的变体或延伸而已。

远到千年前,李世民当老公公可以扒灰,丝毫没有影响“天可汗”的高大形象和光辉历史定位。而武则天养面首,就叫“秽乱宫闱”,并作为终身污点以及女人不配掌国秉政的证明。

虽然最佳演员评选揭晓时倒多是女前男后,不过原因却是以押后宣布来凸显男演员的分量最为吃重。

樵人为什么这样说?

樵人认为首先是思想认同。

这是对女性关联用语始终脱不开男性语境范围现象的抗议与颠覆。“她”的应用正是这一新思想的延续。

大家看电影,字幕里领衔主演的名字也从来都是先男后女。

远在1918年,“她”作为一个字方才被国人真正提起。而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晓得此前的几千年中我国还有个“她”字。

问题是在思想还未完全认同。

“他”和“她”代表着男、女。你写文章时肯定用过“男女”这个词,你用过“女男”吗?比如“前面走来一对女男”?

本文参考的资料有:

当时贾宝玉、林黛玉能被革命青年们拔高为“反封建战士”,与社会崇尚革命、接受女权运动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妇女的定义 妇女的范围

与公婆不得相争,否则是“失孝”;与姑嫂不得相争,否则是“忤和”;与夫不得相争,否则是“逾礼”;甚至与妾(现在叫小三)都不得相争,那叫“善妒”!

前些时候杨丽萍老师遭遇无端批判的新闻甚嚣尘上,其言“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极力讽刺杨丽萍享受不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言语之间充满鄙视和不尊重,还有很多网友点赞支持这种言论。读来确实令人极度不适。然而,该微博作者竟同是一名女性!女人没有生育即是最大失败之言,竟然煌煌出自女性之口!而且竟还能够在部分人中赢得一片掌声。足见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路还很远亦很艰辛。

在书面与男性一争长短早有先例,早在1903年,《中国女权愤言》一文以女性视角的立场,首先主张使用“英雌”一语。文章厉斥“扶阳抑阴”之说流行,而使女子成为男子的“寄生物”,也失去了独立的表述语面:世世儒者,赞诵历史之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鼠目寸光,成败论人,实我历史之污点也。

明的暗的职业性别歧视,无处不在。时时就会有遭受性别歧视的报道出现于各类媒体,这个实在不用我再向大家赘述了。如果还用读写习惯分析:凡描述某一职业者,皆首先默认为男性,如一名教师、一名警察、一名记者等。若是女性,则必须在职业前加上“女”字,如一名女教师、一名女警察、一名女记者等——职业名称似乎专为男性创造。

“她”,取得与“他”一样的地位,能并列于纸张之上文章之内普遍应用,到今天尚不足百年。

例外只有一个:妓女。“妓”字本身就是女字旁。即使这个古老行业也已有了男性从业者参与,但这个特殊的职业名称仍被认为是为女性专设。

而且更为可惜的是,一开始对“她”的推广竟止步于学术。而这一停,“她”的变革、乃至对中国亿万女性本应带来的影响差点也一下停了下来。

首先,读音未变。

0004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