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53

业内专家聚焦这场论坛(建议用多元化保供策略解决电力,软缺,问题)

大财经2023-05-04 22:51:150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表示,现在负荷更多由三产和居民用电驱动以后,负荷尖峰化、随机化愈发严重,负荷预测越来越难。如果单纯从供应侧来考虑保供的话,新建煤电的保供作用在减弱,经济性是不合适的,现在很多省份超超临界主力机组甚至要日内启停,一台机组一年要启停100-200次,机组加速折旧、磨损、可靠性会出现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在新增电力需求中成为主力,如果再继续大规模新建煤电的话,很有可能到2025年煤电利用小时跌到4000小时以下,煤电自身经济账和其市场生存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是需要煤电在近中期发挥好作为可靠可调电源的基础保障和调节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煤电特别需要一个中长期指导意见,从而明确近中期的合理规模和定位,以及配合这样的定位我们需要怎样的市场机制来保障煤电的正常生存,并给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给出明确的信号。

胡兆光表示,缺电每年都缺,尖峰高峰总是在某个时段某个地区供应不足的,这是电力供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市场手段、全国联网等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尖峰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要保供,通过什么途径来保供,都需要一个量化标准来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灵活发电资源不足的问题”

缺电也分“硬短缺”和“软短缺”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表示,由于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在发电侧可调整的地方十分有限,需要想办法让用户侧的用电“随风光起舞”,这将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保供安全的效率。目前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灵活发电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气电比重较小的情况决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目前只能依靠煤电的灵活改造。对于风光预测误差问题、调度问题、微电网调控问题和实时电力市场构建问题,胡兆光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预测、调度、调控和市场运行的机制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逐渐完善。关于保供与“双碳”的协调问题,胡兆光认为,需要坚持动态协调、量化执行,避免天枰左右两边出现跷跷板。

财联社5月4日讯(记者郭松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注意哪些问题?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未来如何保障居民供电?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了第二期“‘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主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中心主任黄少中、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等专家参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促进能源系统内部不同能源种类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融汇与协同,并与先进技术和金融等关键要素耦合,进而在时空上进行有效适配,形成整体更有效率、更加环保低碳、更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双碳背景下,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郭松峤

围绕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黄少中表示,从供给来说,必须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也要采取多能互补,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包括促进能源融合发展等措施。另外在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消纳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清洁转型与电力供应、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等多种关系,需要系统性思维考量与探索。我们应该从源网荷储各环节充分挖掘具备响应潜力的资源,特别是优先挖掘省间互济、储能、需求侧响应等非煤资源潜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气候越来越不稳定,保供是越来越大的问题,同时,越来越不稳定的电源应对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矛盾很大。像四川那样的情况,是百年一遇的还是几年一遇,决定了今后我们应对它的办法,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表示,能源安全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与短期内的应急措施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欧盟很好地利用了这次能源和气候危机叠加产生的压力,正在加大力度推动自身的清洁能源转型进程,这点值得国内有关各方借鉴与思考。德国的经验,包括法规先行并适时调整、规范并网运行管理、重视灵活性资源作用、注重分布式能源发展以及发挥电网区域互联互通的作用、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平衡机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亮点。在新型能源系统建设尤其是新型能源系统建设过程中,欧洲提出的行业耦合、电力多元转换等理念,结合国内经常提到的多能互补概念,在国际合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合理地予以借鉴吸收,将有极大的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清洁能源转型进程。

谈及近两年煤电核准量的上涨,林伯强认为,缺电也分“硬短缺”(利用小时数很高的情况下对应的缺电现象)和“软短缺”(利用小时数低时的缺电现象),如果是“硬缺”,是可以上马一些火电,但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我们真正“硬短缺”的时候,火电的利用小时数接近6000小时,满负荷运行。而现在整体大约4 500多小时。对于“软短缺”,如果用应对硬短缺方式,将会导致利用小时数更低,成本相应提高,效率降低。其实“软短缺”的解决办法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比如价格机制等等。而且,保供一般指保居民用电,目前中国电力消费居民17%左右,工业接近70 %,出现短暂缺口是可以用降低一点工业用电,便可保居民,所以问题不是很大。

那么?如何看待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加大煤电核准力度问题时,黄少中认为,由于近几年及未来三五年都存在缺电情况,加之新能源由于“三性”(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难以很好的调用,储能又没有完全与新能源很好的融合,因此适当增加煤电核准来解决缺电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要很好的研究煤电核准的规模、时序及发电利用小时下降等问题,同时在思路和措施上,避免单一化,要采取增加煤电、加快发展储能及需求侧管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缺电问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