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0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对青年的启示)

大财经2023-03-22 07:38:069

二、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文学争论

人生与艺术的争论:为人生和为艺术的争论发生在新文学的内部,是文学研究社和创造社关于文学观念的争论。

(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建立起中国文学的精英文学。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新文学的倡导者一开始就对鸳鸯蝴蝶派、名士派文学不满,甚至将其排斥在“文学”之外。

(1)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与“科学”欲求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现代化推向高潮。1919年爆发的五四青年运动与随之而来的全民爱国运动,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器。将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时代要求与社会政治革命结合起来。

与学衡派的争论:学衡派,以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汤用彤等创办的《学衡》杂志为核心,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梅光迪批评文学革命“价值和效用为负性的”。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新旧文学争论:文学革命的主张,引发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文学争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为“革命派”。曾毅、方宗岳等为“怀疑派”,刘师培、林纾等为“卫道派”。林纾发表《论古文白话之消长》,并致信北大校长蔡元培,攻击文学革命。严复也预言白话文必然失败。

(2)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民主与科学。新青年致力于引进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引进西方的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主张摒弃封建奴性人格,建立起现代独立人格;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对世界实行“拿来主义”。

与甲寅派的争论:章士钊相继在《甲寅》周刊上发表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重弹文言文优越之老调。甲寅派是复古派最后的回声,随着甲寅派的失败,新文学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0009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