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8

(海尔智家,顺利转型,是否比美的和格力更优秀)

大财经2024-01-03 17:29:050

海尔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6个阶段。

但是以前可没这个待遇,国外没人知道中国有哪些公司,人家也不屑知道。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这无疑是最艰难的方式,也是风险最大,但海尔就这样选了,而且成功了。

顺便讲讲为什么原则上不需要单独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

什么叫海尔模式?

这也是海尔一直在宣传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好处,费用率一直在下降。

真是不得不佩服张瑞敏的管理智慧,公司的客户和自己的客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即便是如此优秀的美的集团,有息负债也是他的两倍。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海尔员工,是自由度最高的。

这是题外话,我们继续来看海尔的费用情况,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一直在增长,很好理解,因为规模一直在扩大。

营收从不到8亿,增长到2435亿,翻了304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8%。

另外基立福还把剩下的6.58%股权所对应的表决权,也委托给了海尔集团。

那海尔集团为什么要买?

海尔不太在乎员工在公司内的表现,更多的是在乎客户的反馈和粘性。

海尔的优秀基因,我认为就是张瑞明砸冰箱砸出来,那一锤下去,砸的不止是冰箱,还是公司的根基。

真可谓是一锤定标准,一锤定未来。

市场上的需求非常多,不可能客户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只能是管理层根据需求和发展规划,主动选择性的研发某些技术和产品,所以在会计上属于管理科目。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数字化高大上的地方。

再过许多年后,美的可能主业不再是家电,格力可能被收购或者倒闭。

美的去年上半年海外营收805亿,同比增长3.47%。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张瑞敏提出了“人单合一”的海尔模式,一直沿用并且进化到几天。

在收购GE Appliances的时候,他们公司的员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收购我们,会怎么领导我们?

2023年的双十一,海尔销量再次夺冠,这可是连续12年全网第一,而且是多品类第一,多渠道第一。

每一家伟大的企业,都离不开某种优秀的基因,或者说企业文化的根源吧。

这几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都高于净利润,这类公司不但赚的都是真钱,而且没有财务压力。

海尔的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高,2022年研发费用高达95亿,今年三季报80.5亿,肯定是破百亿的。

这种稳尤其体现在分红能力上,海尔从上市到现在,已经累计分红297亿元,平均年分红率达到32%。

而且海尔的出海之路,与常规做法不同,近几年我们很多出海的优秀企业,都是用自己的品牌,因为我们越来越强大,所以国内的大企业,在国际上也已经自带影响力。

至于研发这个东西,纯粹是管理层的战略选择,本质上不是市场驱动型,而是管理驱动型。

第一个海外工厂,就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工厂占地700亩,年产能50万台。

不但成功了,还反客为主,相继收购美国的GE Appliances,日本的三洋白电,新西兰的斐雪派克,意大利的Candy等等一系列国家大牌。

海尔最大的优势是海外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从2021年开始,海外业绩就超过国内,这是非常优秀的。

比如家电行业2/3以上的国家科技将,都被海尔包了,还有专利就更不用说了,高达26400多件,绝对遥遥领先。

如果从海尔1993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开始算,刚好过30岁生日不久。

我们经常说制造业赚的是辛苦钱,因为利润空间不大。

在国内如此,在国外,同样如此。

也就是现在冰箱和洗衣机,大部分专利都是海尔的,即便是其他品牌的某些型号产品,也需要向海尔购买专利。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以这种情况不能去看资产负债率,这没意义。

意思是员工必须和客户需求结合,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比如2023年上半年,推出了中子F2洗干集成机,行业首创的1.5m黄金高度,首创的3D 透视烘干,颠覆了传统原理,可以穿透衣物表层,精准感知内部的干湿程度,一次透干,省时高效。

但是如果从经营上来看,反正没借多少钱,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每年都有一百多亿的净利润,也不算少了。

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或者对于公司早期来说,企业文化几乎没什么用,最大的作用就是贴在墙上当背景。

再比如2023 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9.7万余项,连续9次排名全球第一,其中发明专利6.2万余项,海外发明专利1.6万余项,是在海外布局专利最多的中国家电企业。

稳定的增长加稳定的分红,无论如何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公司。

所以那几年行业出现这样的奇观,海尔员工经常往客户家串门,让很多人自从买了海尔第一款产品后,就停不下来,慢慢的家里一旦更换家电,海尔自然就成为了首选。

在白色家电三大件冰箱、空调、洗衣机里面,海尔独揽冰箱和洗衣机两大市场的绝对份额,冰箱45.4%的市场和洗衣机47.6%的市场都是海尔的,而且还在增长。

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1986.6亿,同比增长7.5%,归母净利润131.5亿,同比增长12.7%,每股收益1.41元,同比增长13.7%。净资产收益率13.32%,同比增长0.18个百分点。

在中低端家电产品里面,没有太多要研发的,公司的主要研发投入,都是在工业和高端家电产品里面。

但是海尔,很可能始终都是海尔,就如同海尔的企业精神一样:真诚到永远!

净利润的增速远高于营收,而且近三年都如此。

这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说,如果单纯从净利率来看,确实不容易,两千多亿的营收,只有一百多亿的净利润。

网点从当年的区区40家,现在已经增长到超过14000家,翻了350倍。

这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海尔走得很快,同时也走得很稳。

这张图,是海尔30岁生日的时候,公司官方公布的。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还能逆势增长,可见我国企业之优秀。

30年时间,市值从20亿,涨到2224亿,翻了111倍,2023年有所下降,近2000亿。

也就是这两年的费用总共优化了4%,节约出来那可都是利润,这对于制造业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需要持续大量投入研发的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

这一套海尔模式,被搬到各个被收购的企业,而且成果都非常好。

去年的12月29日,转眼就要把2023年说成去年了,很不习惯。

这些成绩,都是需要大量研发堆出来的。

管理提上来了,费用成本自然就降低了,所以从2022年到2023年的三季度,总共7个季度,我看了一下费率情况,分别优化了0.7、0.9、0.8、0.5、0.5、0.3、0.3个百分点。

美的以近三千亿的营收遥遥领先,同比增速美的和海尔几乎同一水平,格力落后。

这份成绩单放在2023年,无论如何都能称得上非常优秀。

不可能营业费用大幅度增长,而销售费用大幅度下降,即便是茅台也不行,因为产品销量大了,仓储和运输也会增大,这都是销售成本。

就冲着人家那么热情的拜访和问候,一般都会有好感。

海尔智家海外营收669亿,同比增长8.8%。

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924亿、1987亿和1558亿,同比增长分别为7.6%、7.5%和5%。

这个规模在那个年代,已经可以用超级大厂来形容,也的确是当时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大的项目。

到了2022年,短短6年时间,GE Appliances凭借着海尔模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成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净利润从不到0.7亿,增长到147亿,翻了210倍,年复合增长也高达20.3%。

所以之前出海的主要方式,要么是贴牌,要么是收购沿用。

对于家电企业的估值计算,最难的地方是要考虑“铜”的价格,因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原材料成本里面,铜的占比很高。

海尔算是转型比较全面的,从研发、制造、运营、仓储、销售、服务的全流程都已经数字化。

而且由于规模不断在扩大,如何平衡好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长,也是一大难点。

三权分别是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这三大权力,深度下放到基层员工。

从成长性来看,美的两条腿走路,兼顾电器和工业机器人,目前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发力,很显然这是美的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如此高的研发投入,对于只有6个点左右的净利率来说,非常考验管理和费用控制。

作为一家如此庞大的制造企业,短期借款只有107.6亿,长期借款也只有157.5亿,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

如上图所示,海尔以48%的利润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这就是前面说的,海尔近三年降本增效带来了的费率下降的成果。

我们中国工业产品的未来,一定是走出去。

海尔集团以125亿收购了“上海莱士”20%的股权,出让方是“基立福(Grifols, S.A)”,转让价格每股9.405元,溢价17.56%。

只是平时为了方便统计和理解各版块的具体费用情况,所以往往把这些都区分开来。

服务 规模 技术,就有了海尔几十年的业绩增长。

我们来看看家电三巨头海尔、美的和格力的业绩比较。

而且旗下的子品牌也都很给力,卡萨帝已连续6年实现中国高端市场第一,GE Appliances刚说了是美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斐雪派克稳居新西兰白电市场第一,Candy在欧洲互联家电领域也是第一等等。

如果从“张瑞敏”1984年当厂长开始算,今年刚好是40年。

这个含金量是非常高的,龙头地位很稳固。

其实家电企业布局医疗早就是常态,比如“美的集团”,也曾花了43.59亿买下“万东医疗”,专门做影像设备的,而且旗下还有库卡医疗和美的生物等多个子业务。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选择了海尔。

当然,对海尔自己,无疑是帮助最大的,所以才有连续14年位居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的绝佳成绩。

我自己就是海尔的用户,当然我也不认为家电有多高的技术壁垒,不管是空调、冰箱、洗衣机,还是其他小家电,也不管是格力、美的还是海尔等等国内外其他品牌,我不觉得谁家的产品多好,谁家的多不好。

其实从会计角度来说,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会计里面只有三大费用,分别是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逻辑很简单,产品从原材料开始,一直到送入消费者手里,这整个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产品卖得多卖得好,各环节的成本自然会不同程度的增长,是一衣带水的关系。

海尔的应收款每年都只有两三百亿,但是应付款2023年三季度就已经超过703亿,前几年也有670亿左右。

比如薪酬制度,不再依赖岗位等级定标准,而是按照客户反馈评高低。

上海莱士作为血液制品的巨头,被海尔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如果从近三年的利润复合增长率来看,就不一样。

很好的现金流加上占款能力,让公司不需要借多少钱,虽说美的有息负债是海尔的两倍,其实也就512亿,同样也是因为占了上下游900亿的应付款。

因为前些年海尔本来就已经进入医疗行业,比如旗下的“盈康一生”品牌,就是做医疗设备的,而且恰好还是做血液相关设备的。

#来点儿干货#

海尔回答说:不是我们领导你们,而是客户领导我们!

除了规模上的优异表现之外,在“内功”修炼上,海尔同样成绩斐然。

所以即便以美的和海尔如此强大的工业能力,净利率也从来没有超过10%。

后来双赢模式又进步到“共创共赢模式”,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三权”制度的设定。

各行各业在国内已经都没多少增量空间,在产能日益大增的情况下,只能去国外抢占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1998年,属于多元化阶段;

他们这些巨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位强势,占款能力强。

美的集团未来在海外很难与海尔拼家电市场,因为海尔布局太早太广了,不过机器人肯定会给美的海外业绩带来越来越多的业绩。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营业费用就包括了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而且这些数据还在继续增长。

“人”就是员工,“单”就是客户需求。

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前些年很流行的“互联网 ”,最主要的就是减少人工流程和提高运营效率。

另外还有一个财务费用,由于这两年的现金流很好,公司货币资金非常充裕,高达521.5亿的现金放在银行,能收到10个亿的利息,抵消了绝大部分的借款利息支出。

比如前面说的GE Appliances,被收购之前,在美国确实比较大,但并不是头部。

#财经##股市分析##冰箱##洗衣机##空调##家电#

当然海尔集团布局医疗行业,与上市公司“海尔智家”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不过多讲了,下面主要讲海尔智家。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上限。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2005年,属于国际化阶段。

就是“人单合一”。

早在1999年,海尔就是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家电企业。

2023年海外的家电行业其实很不好,比如美洲的家电发货量下降了3%,还有欧洲更是下降了8%。

他虽然没有像美的那样切入另一块全新的领域,但是在家电行业,老大的地位无疑非常稳固,而且还将持续增长,所以我给海尔贴的标签是“稳”。

如果要给海尔打上一个标签,我想最中肯的,应该是“稳重”。

第一个阶段是1991年上市之前,属于名牌战略规划阶段;

三季度这几家都没有公布分地区业绩情况,根据2023年半年报信息。

除了营业成本之外,企业的主要开销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费用”。

数字化这个三个字好像很高大上,当然实际上也确实不错,很多企业都在执行。

还有研发费用,是所有费用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这就叫“降本增效”。

人单合一模式也经历了两次大的改进,在2015年之前,人单合一属于“双赢模式”,

而研发支出费用化的那一部分,属于管理费用。

海尔不一样,走出去的第一天,就依然用的是海尔只是把中文改成了拼音“Haier”。

关于基立福为什么要卖掉上海莱士,后面再分析上海莱士的时候再讲。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的延伸,海尔内部有非常多的“创客小团体”,形式上还是属于海尔,其实本质上这些员工都是自己创业。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格力海外业绩一直没什么进展。

制造业最大的费用成本,当然是营业成本,我们对比海尔的营收增长速度和营业成本增长速度会发现,这几年的成本增长幅度都小于营收增长幅度。

收购完成后,海尔没有派任何人去接管公司,而是只改变了原公司的模式,换成鼎鼎有名的“海尔模式”。

也就是海尔集团控制了上海莱士26.58%的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转眼上海莱士就成海尔家的了。

因为我用过的品牌很多,从工业技术水平上来看,常规产品其实都差不多。

用户数量从10万多户,涨到现在超过10亿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用户群体,非常了不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