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80

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放缓)

大财经2023-12-18 13:32:262

投资拉动的模式能一如既往吗?回答是否定的。

当我们不再依赖投资拉动经济时,或者说不再能依赖投资拉动经济时,就意味着,非市场化的行为也走到了头,那么,经济是不是出现了L型,看看民营经济的表现就清楚了。

清楚了民营经济为什么会放缓,也就清楚了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放缓。

应该说,中国的负债率现在还有空间,但是,化债要有一个经济高增长的背景,这就需要对当下的经济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是U型、V型、还是L型。如果是一个L型,那就是一个长周期,不是三、五年能过去的。L型是指“L-shaped recession”,意味着持续的衰退,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不接受L型的定位,理由很简单,看经济增速,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表现出来的是增速下滑。

居民收入的提高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就业,从而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这就必须坚决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它都是空想,都是口号;二是提高社会机制,而提高社会保障机制以现在的情况看,除了降低体制成本,也别无选择。

中国是典型的干预型经济,它不是计划经济,但也诚如王石最近说漏了嘴,实际上,中国从来都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是行政力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一些学者定义为非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市场在非市场化行为的主导下,不太可能发挥有效的资源调配作用。

取消非市场化行为,让市场无形之手化解严重的资本分配的低效与错配。

这种姿态下,我们说GDP增速没有出现负值,没有出现数据上的L型,就会很矛盾,因为根本无力解决天天看得见的问题,阻止不了民营经济的衰退与失业率的上升。

第二,不论用什么理由,什么方式,未来经济的重心是民生,因为,中国经济的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老百姓的收入与投资推动的财富增长失衡了。

民营经济难以跨越的三道门槛:中国经济悖论

第一,不可能太快。

因为你是干预出来的增速。

这个转折点是2016年的营改增,民营在2016年后一直到疫情三年,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是消耗过去十几年的积蓄,疫情将这个过程放大了;民营的衰退也意味着本来占比过低的居民收入数据也一路向下,总需求的不平衡具有必然性。外贸出问题,弱化了外需,长期被掩盖的内需不足自然就突显了出来。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超大市场时,当我们开始回归内循环为主导时,才发现,这个超大市场没有那么强大,产能过剩是必然的。要满足总供给,特别是财政的命门房地产行业的供给,需求早已经过度消费了,房地产的现实诠释了中国经济所有的问题,是官本位经济的案例。

谈中国经济,简单的数据比较是有疑问的。

那也就是说,明年仍然是一个修复年:修复地方财政和企业的利润表与负债表,本来按上海财大刘元春的预测,这都是应该在七、八月份就完成的事,看来是没有完成,不但没完成,而且在加剧;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负债,不但在加剧,而且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颓势,还将继续叠加;地方债务的叠加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最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窗口,美国与日本的在华资产正在全面撤出,用心不谈,趋势可见。

正向的解释会说,2022年的3%,是疫情造成的;悲观的解释会说,既然是疫情造成的,后疫情时代的数据为什么步履蹒跚?只有5%,且国内外对2024年的预测大多下调 至4%,那就不能用疫情去解释,是内生力的问题。

最后的问题是如何走出L型经济?

以GDP为例,既然一直还保持了5%的平均增速,如果是美国,那可以说简直是赢麻了,然而,在中国,除了这个GDP,几乎所有的重要指标都妥妥的是L型姿态,为什么?

#实话实说#

政策定调很高:为什么民营经济依然步履蹒跚?

经济学的分析无非是总供给的增加快于了总需求,这个“快于”怎么就突然在近几年降临了?说起来也很简单,我最近得了重病,深有感触,天下之事哪有什么突然,都是在你春风得意时积累下来的负能,等你发现,已经是中晚期了,因为中国人所信奉的物极必反是阴阳交错,是无痕转换的过程,你在过程中永远也看不到那个物极必反的极点,唯有惊回首。

2012年后增速从两位数下滑,保9、保8、保7、保6、2022年保5没保住,为3%,2023年实现5%的增速目标没问题,这算不算L型,进一步说,能不能定义为衰退?

会议重申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

支持民营用什么支持?

中国的专家都是有立场的,一致认为释放出了大变局的重要信号;老胡更是欢欣鼓舞,说是在给民营满林子地撤食;但是,对中小微企业主来说,需要的不是大词主义,企业更关心的是趋势,用政策的语术去表达,也就是“总基调”。

现在回过头看,内在原因是体制成本过高,不断挤压着民企的利润率。

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了什么信号?

是通过政府性的基础投资在阻止衰退,它的效率在飞快地递减,事倍而功半。这些“基础”性的项目,有的专家居然建议把2035年计划的也干掉,为了GDP而GDP,作为地方长官的考核指标,越是到基层,越是脱离市场,它不是市场需求所推动的,资金也传导不到民企与民生,锁死在了长期项目的钢筋水泥里,以负债的形式不断地叠加。

经济会议重申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说明不会再拼投资。投资拉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企、地方财政正常运转的底盘,但是,考虑到维持高增速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可能会造成的金融风险,这种模式肯定结束了,也必须结束。

总基调是什么?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