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全国药价整治大幕开启)
这几天让内蒙价格整治刷了屏。近5000个品规数据,基本上横扫各头部企业,国企、民企、外企,基本上都在寒风凛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被一锅烩了。
省级医保新平台,从2020年底陆续启动,到了2023年国庆节前后,一些前期推动较慢的省份,已经强化了节奏,加快了速度。上线新平台,不仅仅是聚焦于采购功能,更多的是借助于大数据,对各类药品的属性(规格、服用量、包装、包材、MAH、医保编码等)进行统一规范,从而实现一个品规一套系统所有价格全部打通。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能够实时记录购销双方的每一次交易信息,减少不同地区药品价差较大的现象发生,促进企业诚信交易。
上周,一份关于印发《审计反映药品价格问题整改操作指引》相关文件,相信大家通过不同渠道都已经看到了,文件很MG,但感受可以聊:
3、老药新做的口子越来越小
5、医保支付标准是试金石
原创:云台
这么做,很符合医保的风格:4 7推进之前,频繁去三明、上海考察,汲取经验,先试水,再全面推广,包括国谈也是一个逻辑,在推广中完善,在完善中丰富,在丰富中再加快推广。而对于药价来说,核心的牛鼻子就是医保支付标准,当价格被洗干净得差不多的时候,大量地采 挂网的医保支付标准规则才是浮出水面的时候。
4、价格全面监测时代来临
2015年7号文之后,不少省份运用二八法则,重点将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品种进行了双信封式的招标采购,并将价格加以固定; 对大量的用量小、采购碎散的存量品种及一些创新药品种,敞开怀抱,采取挂网(准入) 限价(采购)的方式,整体打包“笑纳”。好处是畅通了准入的通道,方便了一线处方的及时性。问题是同品种不同企业价格差异明显过大,“老实”一点的企业始终就抱着那个低价一条路走到底,结果价格越走越低,“聪明”一点的企业则在挂与撤之间纵横捭阖。
当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哪怕过评药对有的企业来说,已经处于遥不可及的时候,老药新做,这几年瞬时就像水果界的网红扛把子——耙耙柑一样,很香,很香。老药新做,关键是“新”!什么是新?新转换比、新规格、新剂型。而前两者往往是投入快、见效快。地方局一个申请,基本上马上就可以备案增补。企业内部检验、生产环节如果衔接得当,效果就相当明显,当然,前提是要找到准入的口子,哪个地方允许挂网,哪个区域可以备案,什么类型的医院可以临采,哪个渠道可以撮合。看似政策已经严丝合缝,但政策与政策之间、规则与规则之间,可变、可说、可做、可用的空间还是有。但很不幸,这一切,只局限于2018-2022年期间,今年还好,但根据这个架势,今年基本上就到了尾声,机会与口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少。
结语
抛开内蒙联动不谈,笔者想说的是,凡事不能孤立看待。价格综合整治的重拳现在还没有真正落下。
文章来源:药渡仿制
主要是这三类情况:一是对于近年已经有降价的且价格在同类药品中处于较低水平的,二是药品疗程费用明显低于其它治疗手段的,三是多厂竞争中剔除已经降价重点关注高价未降的。这三类,属于已经提前缴枪不杀型的,当然,这三类企业已属于相对比较聪明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中有数。
2、地方回头看,抓紧补漏是关键
五六年过去了,现在是医保局主导的价格时代,现在是VBP动辄平均50%降幅的时代,在民生的大事大非面前,用爱发电的前提就是让医保资金监管制度逐渐长出牙齿、带上电门。在这样一个时刻,谁也不想在一年三四次的专项会上,被有关方面点名,况且,别人都在改进、提高,自己不把问题解决掉是说不过去的。
1、有关方面仍然在给企业机会
当然,所谓的待联动价格,很多是有共性问题,这属于技术问题;很多是业务问题,这属于各省政策理解的问题。不管什么问题,内蒙给了企业去申诉的时间,企业根据实际,该怎么去申诉就去申诉。
据前期业内反馈,《集采药品支付标准试点工作方案》12月出台,明年正式执行,国采药品分批进行,计划到2024年底完成全部国采药品的挂网价格和支付标准的调整。支付标准制定方面,中选产品以中选价格为基准;非中选产品的支付标准基数=同通用名最高中选价(若以最高中选价计算的日服用费用低于0.5元,按日服用费用为0.5元折算出基数)。如果➢挂网价≤支付标准基数﹡1.5,则按照实际挂网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如果➢支付标准基数﹡1.5<挂网价≤支付标准基数﹡3,则按照1.5倍基准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如果➢挂网价>支付标准基数﹡3,那么超过3倍基准价格的药品将限制挂网,支付标准最高不超过1.5倍基准价格。
从2015年起,年年业内的代理商、企业、商业不约而同的在喊:价格裸奔!我觉得喊出这四个字的人纯属思维有问题。当一个价格都被人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是真实正常价格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如果价格是虚无飘浮的,最先要做的事情是立即静止,想出路、找退路,而不是狼奔豕突,这样做不会“笑起来很好看”,只会“看起来很好笑”。价格综合整治的大潮面前,企业是要认真要考虑一下,2024的维价之路,怎么走了。
上海一地居民蒙了:人在家中坐 土地已“征收”
据看看新闻Knews微信号报道,上海这里的居民大吃一惊:文件显示,他们所住的地方,2009年就已经完成了土地征收,现在这块地方应该是一片绿地!人在家中坐,土地已“征收”?记者了解到,涉事房屋主要是唐陆公路3271弄1、2号,3239弄1号和3223弄1号这四个门洞。这里的居民和业主有的是90年代初购买了此地房屋;还有的则是单位分房。大财经2023-12-13 18:53:150000柳州莫菁门 柳州莫箐12部
作者:周潇男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21岁的乔莲畤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兵。正式入伍前,乔莲畤在桂林某训练基地留影纪念。吴潇冰摄为何与“绿军装”结缘?这还得从汶川“5·12”大地震时说起。乔莲畤来自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汶川大地震时,他的父母在地震中双双遇难,伯伯和伯娘也走了,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两个未成年的堂哥。家中的房子成了危房,处处是断壁残垣。那时的他只有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大财经2023-03-24 08:34:07000231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植物妈妈句子仿写
大财经2023-03-24 05:32:310001华为Mate60放开卖?还是买不到,面临用户冲动期已过的风险
文/王新喜华为Mate60系列自上市以来便一直处于“一机难求”的状态。消费者也一直在等华为产能等问题的解决,近日有博主便透露,华为Mate60系列所有配色预订均不加价,这是要放开卖了。事实上,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尚未可知,从线下渠道了解可知,目前Mate60Pro依然是一机难求,难以买到现货。不少网友反馈“店里还是没货。”也有网友表示,去门店买不到只能加价买。大财经2023-12-28 15:26:320000汗牛充栋的意思 充栋汗牛指什动物
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自己平时用对了多少。1.三人成虎【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2.美轮美奂【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