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85

多家央企积极出手(严捉李鬼)

大财经2023-12-12 13:17:540

央企“打假”仍在继续。12月9日,华润集团一连发布两则声明称,近期陆续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方式,将企业注册为华润集团下属公司,在多地开展不法经营活动。稍早前,中国国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多家央企也主动发布了类似的“打假”声明。

朱昌明称,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破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着力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国企、民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朱昌明认为,目前在解决假冒央企问题上,当务之急应是严控“增量”,逐渐清理“存量”。其中在严控“增量”方面,今年10月1日施行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下称《办法》),有望成为未来打假行动的重要转折点。

具体来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的《办法》,严厉禁止“使用与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相关的文字,使公众误认为与国家出资、政府信用等有关联关系”“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进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故意申报与同行业在先有一定影响的他人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近似的企业名称”。并且规定对企业名称冠以“中国”“中华”“中央”等字词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从严审核。

“《办法》突破了传统‘形式审查’的局限,提出‘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相同相近比对规则等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具体规范’及‘企业名称争议裁决机制’,这必将对后续打击假冒央企国企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朱昌明说。

除了从“源头”抑制假冒央企、国企的产生外,刘兴国认为,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在公平竞争制度建设上发力,这有助于弱化企业虚假注册或宣传为央企国企子公司的动机。但他同时称,这或许并不一定能彻底消除此类现象,因为只要存在信誉、资质等方面的差异,就有可能存在虚假注册或宣传为优质企业子公司的行为。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缘何“李鬼”频出?主观上成本低、收益大的心态以及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或是主要原因。

朱昌明介绍,过往,市场监管部门对公司登记备案实行的是“形式审查”,由申请人自行登记材料,材料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监管部门不进行“实质审查”。这显然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即只要根据要求伪造股东证明材料或证照信息,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央企”,即便后续被发现,也可以通过工商变更来逃避制裁,甚至换一个“马甲”继续假冒央企国企。“李鬼”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造假的低成本以及由此实际带来的巨大收益间的差距。

转自:证券日报之声

“应该说,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推动下,中央企业打击假冒央企国企可谓不遗余力,不仅定期检索深挖假央企、定期张榜公布,还积极向市场监督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举报,已初步形成了对假央企‘人人喊打’的局面,值得肯定。”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面对层出不穷的“冒牌货”,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出手“打假”。一方面,自2021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公布三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另一方面,上线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的基本信息查询服务。虽然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主动“打假”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目前来看,“假央企”问题仍然未能杜绝。

此外,由于央企层级架构复杂,加之很多央企对外投资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使得许多假冒企业的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看来,央企积极主动出手“打假”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不明真相的用户或投资者上当受骗,对于维护自身形象同样具有积极影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