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900

关于城投公司的一些经典语录()

大财经2023-11-14 11:18:230

关于城投本身城投就是“四不像”,不是国有企业,不是市场化企业,不是机关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但都有点像。风起于青萍之末,城投大势起于思想解放。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下,地方政府天才般的创造——城投公司诞生了。作为带有“特殊使命”的国有企业,城投公司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自带助推城市发展的英雄光环,承担了每年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大部分重任,在地方政府的指示下鞍前马后,拉着地方GDP节节攀升,市长和市场都很爱。王保国刚到丰山县城投那会,投无章法,融无出路,建无计划,管无制度,营无人才,五位一体式地乱。城投,风光时如“美猴王”、“齐天大圣”,落魄时就是个“弼马温”,安稳时成为敢做敢为敢担当的“大师兄”,头戴“紧箍咒”摆脱不了债务监管的魔咒,融资能力就像手里的如意金箍棒一样神通广大,三界好友众多支持者甚广,虽有大闹天宫之过、顽劣成性之恶,但最终惩恶锄奸、一心向善、功德无量。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别以为戴在城投公司脑袋上的“紧箍咒”不在了,那只是没有念咒语罢了,城投公司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像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他的困惑,城投已成年,自有成年人的困惑。城投行业到了成熟期,像是地中海的岸线总会不经意间在头顶蔓延,两极分化也开始显现。“既要当‘第二财政’,又要当‘救火队长’,还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干了3年城投,比干5年副区长还难。”看着阳春市投资集团齐大柱的眼神,深邃幽暗,但时不时又灵光乍现,像是品读一本博尔赫斯未曾发表的诗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一代城投人的长征可能就是干基建,从央企到地方城投,为了民生把路桥修了,为了产业把园区建了,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了,地方也发展起来了,国家就真正强大了。就像五十块的火车站招待所,是属于浪子的希尔顿,年底的时候,单位和工地才是城投人的归宿。我们一直认为,城投是地方最重要的棋子,用好城投这个棋子,满盘皆活。城投信仰是政信业务得以繁荣的基础,城投的利益相关者都依靠着这一信仰活着——政府需要城投像永动机一样地搞钱投资稳增长、政府部门需要城投管理项目高枕无忧、金融机构需要城投吃成胖子支撑业务、十八路兄弟姐妹需要靠城投养活,大家都关心城投做的大不大,却没有人关心他们做的累不累。关于转型发展活着是执念,刚兑是信仰,每一次为转型吃的苦都是城投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食粮。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在推动城投公司转型的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不需要转型”—“持观望、犹豫和侥幸态度”—“想转型却找不到路径”—“部分地区转型取得实效”等四个阶段。城投公司大多迫于化债和监管要求而转型,政府堆过来的各类有效的、无效的资产,先拿过来,“物理性”扩充资产规模,“机械式”降低资产负债率。活着再说,反正不能第一个倒。随波逐流时,无人问津;风险摊牌时,众矢之的;推陈出新时,步履维艰。城投发展是暗合城市发展规律主线的。城投转型就像孙猴子翻筋斗,再怎么折腾还在如来手里,城投转型要着力于城市发展新的理念之上,应需而变。怎么看区县级城投转型?熬,慢慢熬出头绪来,伟大是熬出来的。平台公司高质量转型目标:融得来资金、干得了项目、盘得活资产、带得动产业、做得好民生。任何一个行业的先行者,干成了叫先驱,干砸了叫先烈。一个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时刻准备着,等待下一个机遇的到来。长期以来的事实证明,城投行业的转型,绝非是企业层面的问题,事关整个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能力决定结果,态度决定过程,动力决定成败。所以,方法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干城投要会看窗口、讲故事、做政策。关于政企关系城投是精英平台,搞投资、跑融资、下工地、搞扶贫、忙救灾、搞党建、捡烟头,什么不会搞?他们当然知道搞整合、装资产、定规划、谋转型,只是大多时候,城投本身不便于出这个头。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两个“一把手”,前者决定城投的发展,后者决定城投的生存,紧紧相依。地方政府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城投公司也在日以继夜地改造着城市的面貌与气质,政府与城投,在某种程度上慢慢融合与交织,最终演变成了城市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政府支持城投公司吗?既不是财力多雄厚,又不是靠“老太爷”每年拨款过日子,“养儿防老”,所以能不支持嘛。在合法合规且可行的范围内,政府对城投公司的支持分为硬支持和软支持两个方面。硬支持,是政府和城投活下去必须下的本钱;软支持,侧重于政府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支持。一只鸟敢站在脆弱的枝条上歇脚,它依仗的不是枝条不会断,而是自己有翅膀,会飞。政府就是那棵树,城投就是那只需要自己飞的鸟。城投公司的转型和发展是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无论是重组或组建初期的资产资源注入和特别政策支持,还是市场化、实体化发展阶段对市场化运营机制的保障,都需要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两个“一把手”来配合协作。关于业务发展城投做大离不开政府支持,城投做强离不开业务转型。城投为政府挣钱不丢人,挣得越多越好。这,是为老百姓挣钱。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城投要想体面地搞钱,就必须找到制约搞钱最根本的瓶颈,可以依靠政府,但不能依赖政府。城投公司要想体面地搞钱,必须要服务好一个核心的客户——地方政府。城投要搞钱,不能光靠想,要依靠地方政府背书作用,深耕产业领域或产业链,打造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说,一定要锻造自己的三板斧,才能游刃有余。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以资本为纽带构筑战略性业务体系。通过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式的产业链延伸和扩张,找到公司未来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关于管理提升平台公司是政府通过资源导入、“组装”的一家具备融资能力的公司。其设计之初未考虑市场化运作,也没有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故其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等都存在过于粗放的问题。干城投的人,也是打工人,给城市发展打工。城投人的报酬,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薪酬,一个是信仰,后者往往占了大部分。城投公司如何选人用人留人?五件事,面子、位子、梯子、尺子、票子。钱,是最后一个。“大大小小的会都要我们参加,要么出钱,要么出力,发奖状的时候不喊我们。”“二次创业”不到一年,脱掉公务员身份的刘宝强开始变得圆润,如同他的身形,如同历经社会的捶打后隐藏起的真实的性情,从此对所有人笑靥如花。公务员编也脱了,本来想放在档案馆过渡下,县里也没同意,索性干干净净拿个年薪,但考核一直是个鸡肋,年度绩效不兑现,到手少一半,对子公司的考核也就搞不起来,集团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城投不是要权,要权没用,国有企业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一年流水30多个亿,花10万块钱都报常务会,这可不是企业。大多数区县国资监管都面临“三缺一乱”:一缺组织,二缺章法,三缺人才,还有一乱,多头监管。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国资监管问题被称作区县国资国企改革“最难啃的骨头”。关于未来展望潮水褪去,泡沫消逝,城投只能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土地财政靠不住了,股权财政还在理论阶段,新的财税体系遥遥无期,还有那么多的城建任务,得把城投做起来!还得靠投资,投资是把钥匙,能打开财政的枷锁。消费短期内也起不来,虽然刚发了个规划纲要,要起效果还得些时日,航母拐弯半径在那摆着呢。不仅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认识城投公司的价值,还需要科学理解城投公司如何运作,从而全面系统对城投公司的转型发展予以支持,用合法、合规、合理的方式用好城投这杆“枪”。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都会面临越来越重的审计责任。特别是对于城投公司来说,无异于在刀尖上起舞——名为城投,名为公司,却不单干城投,也不单是公司,而是要迎合地方的发展诉求和政府的花式需求。那些在城投一线奋战的领导们,主动作为也好、被动冲锋也罢,我们作为局外人一定要给他们信心,同时也要给他们时间、空间和相关支持。救地产不过是对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苍白且粗鲁的揣测,是不求甚解的狂欢,要想真正的稳增长,你还得靠城投。别说2023年了,就是2032年,城投还是你城投。一年理思路,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大变样,五年新辉煌。城投走向市场化之前,首先得强身健体,武装好自己。从业务体系到管理体系,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缺一不可。城投要创新性地培育与发展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弥补自身在实体化与产业化进程中技术、人才、资金、效率、竞争等方面的短板,以初心为圆心,以能力为半径,实现企业与城市的共荣发展。区域性、产业性、相对孤立的“国企信仰”崩塌不会连带“城投信仰”崩塌,城投债的分化以及个别违约也是市场规律和自然进化的必然选择。如果说鳞次栉比的建筑见证了城投昔日的辉煌,那么坚定不移的信念则彰显了城投人再创辉煌的决心。在这波诡云谲的新环境下,城投行业仿佛又将迎来新一段的因果,这是历史主义的必然。什么是资产?投下去的钱都可以变成资产,只要思想不滑坡,资产总比债务多。如同走夜路,最怕遇到烧烤店。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搞转型,装资产,最怕遇到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相关者。我们过去评价城投的债务风险,是倡导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我们现在评价城投的转型发展,也需要用发展的视角来观察。转型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进行,我们必须看到城投人的努力,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