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68

最低价包围双11(直播间,杠价,平台,商家在利润和流量间二选一)

大财经2023-11-13 17:29:331

其次,由于用户增长乏力和流量见顶的压力,电商平台正常是把握现有的用户,并挖掘消费潜力,将平台用户沉淀转为品牌资产。此外,直播和即时零售网络的崛起也使得线下商家开始主动拥抱线上销售,进一步推动了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

今年是双11走过的这些年,“平台之间愈发激烈的价格战,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亏损多由商家自掏腰包来承担。”饮料品类商家“佳庆”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平台打价格战,也要尊重品牌的合理诉求,不能未经品牌同意,赔钱配合平台强行低价促销,这样的内卷又有什么意义?”

他坦言,对于品牌方而言,破价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只要消费者用更便宜的价格买过,这个品牌将在消费者心中一直保持这个价格,从此以后就再难以上涨,因为担心被强行“破价”,有商家向记者直言今年双11已经退出了这类电商平台。

“京东的主战场是数码类,这种印象几乎已经固化了。”佳庆坦言,“所以这两年京东急着拿低价作为招牌,甚至频繁破价。”所谓的破价,即打破商家能给出的最低价。据他透露,如今部分京东采销负责专门对标李佳琦直播间,海氏发生的事情并非孤例。

“过了两个月后,唯品会又邀请我们重新入驻。”该商家透露,“只要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力,就能反过来制约平台,而且对商家而言,本来利润就有限,还不如直接退出,不要那些多余的流量。”

类似的观点得到了文婷的赞同,她打开手机展示给记者:“以往朋友圈里都会有朋友发双11战报,这两年越来越少,大家不愿意做赔本生意,宁可规模小一点也不想亏钱。”

记者发现,除了淘宝、京东,“低价”成为今年各平台双11最响亮口号:快手电商宣布投入百亿补贴,拼多多喊出“天天11.11,天天真低价”,抖音电商强调“官方立减15%起”,唯品会主打“无需凑单、满减,一件即可优惠”......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以某电商平台自营为例,目前开店需要的基础成本包括平台抽成、店铺费用、仓储费用、产品成本等,其中还不包括商家本身的人力和租金支出。

养链接、清库存......最低价背后有哪些“套路”?

“电商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不仅仅是传统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还有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企业及主播的竞争,竞争日益白热化,低价在竞争中还是最有效的策略。”郭涛表示,在他看来,大品牌往往覆盖全渠道,定价极为重要,一旦一个平台给出最低价,对于其他渠道而言就是很大的困扰。在争夺低价方面,头部主播、电商平台、商家之间的冲突并不鲜见,在今年更是集中爆发。

天使投资人郭涛告诉记者,电商平台在今年双11期间争相实施低价策略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随着电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低价”策略可以帮助电商平台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并提高老用户的忠诚度。

“本来做电商的利润就很微薄,要在这么长时间里把利润打下来,商家很多是赔本赚吆喝。”文杰认为,他身边不少同为中小商家的朋友已经放弃了参加双11,“让各个平台自己去玩价格战吧,我们宁可不要短时期的流量。”

在她看来,一度是平台制胜法宝的“低价”,如今似乎又重新陷入喊口号的套路中,“年年都是最低价,年年都要和平台方做斗争。”

谈到今年双11的感受时,多位商家对澎湃新闻记者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今年电商的价格战,是最近五六年间最激烈的,波及的品牌范围特别广,口水仗也比往年厉害得多。”

除了清库存,另一个常见套路是“养链接”,常见于淘宝平台。因为双11平台方要求给出最低价,有些商家就在一个月前上新一个高价链接,然后用几十万元砸在链接上,把链接顶到搜索页面的顶端,到双11开始后再降价,营造出“最低价”的假象。

双11伊始,作为品牌方的海氏烤箱就因为对京东“开炮”而赚足眼球,言辞之间,对平台之间的“低价战争”似乎显得怨气十足。

今年双11,淘天集团把“全网最低价”定为核心目标,而京东总部大楼则挂上“真便宜”的横幅。京东零售CEO辛利军称,低价“是京东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佳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所以今年京东炮轰李佳琦,除了京东内部追求以低价为核心策略外,部分是也应该是希望扭转此前在消费者心中的“高价”认知。

有商家称,部分平台在双11未经同意私下调低商户价格,这也导致商家需要承担巨额损失。

平台追逐最低价,背后的核心原因还是流量。天猫数据显示,在过去一个月,商家提供的全网低价商品在淘宝平台的平均流量涨幅达62.5%。低价=流量的公式,引导着平台急切地寻求价格竞争。

在京东、海氏、李佳琦三方的口水仗中,一年一度的双11也拉开帷幕,只是今年硝烟味似乎尤其浓烈。从淘宝天猫、京东,到各大头部主播直播间,纷纷把“最低价”作为核心卖点。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双11期间,并不是只有京东才会强调破价。有商家透露,此前在唯品会上售卖卷发棒,被平台要求破价,不破价就会清退,而该商家直接选择了退出双11。

平台要破价?有商家不干了

平台频频喊出最低价,而这样的最低价从哪里来?

商家炮轰平台背后:商家“杠价”成潜规则

“现在双11的战线都拉的特别长,每个平台的节奏和时间点都不同,我们都已经麻木了。”鞋业卖家“文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平台之间愈发激烈的价格战,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亏损多由商家自掏腰包来承担。

他介绍,不少商家因为京东此前价格偏高,会选择把京东售卖的产品价格“故意飙高”,用这个渠道做标杆,再把正常价格给到直播间,营造出“最低价”的假象,这在业内被称为“杠价”,在此前的双11中,类似的“杠价”已成为惯例。佳庆透露,对于非数码类的商家,例如美妆、食品类,在京东的销量一直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很多商家为了保全自己的优势渠道,会故意放弃某个渠道,在另一个渠道营造出更大声势,以此来达到盈利目的。

她告诉记者,自己参与双11大促,其实是变相“清库存”:“一般主推的、新上的产品都是不打折的,所谓的打折商品就是去年冬天没卖掉的、压箱底的,把它翻出来重新卖掉,或者把今年七八月份过季的夏天T恤,翻出来打个折。”此外,许多品牌方也会通过给出大量小样、赠品,变相宣传自己是最低价,但并未实际给出低价。

多位品牌商家私下向记者透露,为了满足不同平台的最低价要求,品牌方有自己的应对套路,营造出“最低价”的印象,但实际上,消费者获得的真实折扣相当有限。不少消费者也向记者反映了同一印象:“虽然都说是便宜了,但没感觉便宜多少。”

“前几年双11,平台通过低价策略获得成功,和疫情有关。”衬衫厂家“文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很多商品压在手上,遇到疫情卖不掉,资金又要回笼,所以赶紧低价抛售,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消耗,很多之前的货都已经出清了。前几年的一些旧衣服,在2020年、2021年经过大量抛售后,现在大家已经卷不动低价了。”

海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名举报京东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