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69

印度粮食产量不到中国一半(为何大量出口,而我国却满世界买粮)

大财经2023-11-13 12:11:100

到时,像“拉姆”这样的普通农民想要维持基本生计也将更加艰难。

当这个认识内化于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与踏实——我们拥有这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一个不断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政党。

他们常年大量出口粮食,还曾响亮宣称可以“养活全世界”。

首先,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粮食产量波动性很大。

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商品和技术,但本国的制造业出口远远赚不到足够的外汇。

第二,进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家粮食储备量,以防御风险。

水利工程师修建水库、引洪渠,为粮食生产带去充足灌溉。

试想如果你是印度的小农民拉姆(印度常见男性名字),一年到头在田里辛勤劳作,可你种出的粮食最后大部分都进了地主家的仓库,你和家人的肚子还时常空空如也。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大国”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与此同时,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所有国家的粮食生产都面临着气候不确定性,任何国家都需要积累足够的粮食储备以防万一。

科研人员辛勤探索育种新技术,培育出了蜀双季稻等高产稻谷。

第一,印度的粮食主要被地主控制。

这种“饿肚子出口粮食”的做法,让印度的粮食安全形势非常堪忧。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伟大时代,也将鼓舞中国人民去实现更加宏伟的梦想。

以大豆为例,中国的自给率只有15%,大量依赖进口。

这得益于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老百姓的温饱。

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道路,也正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这是中国为人类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但我们中国的粮食产量,其实早已超过印度,还大量进口粮食以保障国内需要。

具体来看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对比,以大米为例,中国年产量高达2.1亿吨,而印度只有1.2亿吨;小麦方面,中国年产量达1.34亿吨,印度为1.09亿吨。

如果未来连续数年遭遇极端天气,印度随时可能会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

足量的库存可以保证即使某个地区出现减产,也不会立即影响到全国的粮食供应,老百姓的餐桌上依然可以有丰富稳定的食物。

如今中国人民能够吃得起、吃得好,正是因为站在背后坚强支撑的,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与爱民敬民的中国共产党。

为了获得外汇收入,印度政府只能牺牲本国百姓的温饱,大量出口粮食来弥补巨大的贸易逆差。

正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一砖一瓦把中国变成了真正可以“自給自足”的粮食大国。

收割时,他们种出的粮食也大多数要交给地主。

面对中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印度的年产量不足我们的1/4,为何还能大量出口粮食呢?

2020年,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量高达1.6亿吨,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印度全国一年的粮食产量。

第二,印度通过出口粮食获取外汇。

这让我们骄傲,也更加坚定要建设好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如今中国已成功跨过这一门槛,14亿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从单纯的粮食产量来看,中国每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3亿吨,而印度只有大约3亿吨,不到中国的1/4。

第一,通过进口弥补中国在某些粮食类别的结构性短板。

“吃地问题”通过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更大的粮食产能。

相比印度的粮食出口策略,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不仅高产出自己的粮食,还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

相信未来的中国,定会在粮食供给能力上走得更远,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印度现行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绝大部分土地和粮食产出被地主阶层垄断。

还有广大农民,他们世世代代坚守田间地头,不辞辛劳为国家的粮仓贡献力量。

地主为了赚更多利润,就会把这部分粮食拿去对外出口,卖到国外去。

其次,印度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5亿人,这无疑会对粮食供给造成巨大压力。

人类文明史上,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所有国家奋斗的目标。

当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大国”,靠的不是单纯的进口,更关键的是中国自身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广大农民只能在地主的土地上耕作,每年上交大量粮食租金。

他们用智慧和行动,一步步将中国人民带入小康、带向富强。

这种差距可以用一个直观的比喻来理解:

在这个产能的背后,是中国各界付出的不懈努力。

可以说从数量上来比较,中国的粮食产出完胜印度,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压倒性优势。

“吃水问题”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得到改善,每年可向北方缺水地区调水450亿立方米,提供稳定的农业用水。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充裕的粮食储备作为后盾。

这种看着自己种的粮食却吃不上,辛劳换不来温饱的感觉,该是多么的难以接受和绝望!农民们种粮食,却只能依靠地主施舍度日,常年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这在天理上简直难以想象。

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能在粮食问题上走稳走好,靠的是务实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中国每年要储备超过1.5万亿斤的粮食库存,以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的粮食产量下滑。

即使某地区发生减产,也不会立即影响全国的粮食供应,14亿中国人的餐桌上依然可以有丰富而稳定的食物。

这是确保14亿人不愁吃喝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证人民对食用油、豆制品等需求,必须大量进口黄豆、油料等作物。

粮食安全,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吃饱问题,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基本尊严。

一旦遇到严重气候变化,粮食产量下降,印度自己的仓库已无多余粮食,极可能会陷入国家粮食危机。

此外,中国的人口喜好也在变化,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这也需要进口更多种类的粮食作为补充。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粮食都装在大仓库里,中国的仓库可以装满13个足球场,粮食堆积如小山;而印度的仓库里只能堆出3个足球场大小,远远不如中国丰富。

印度的粮食供给是否能像中国一样持续稳定增长呢?这充满着变数。

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样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主要有以下两个考量:

受不可预测的天气影响,印度的粮食产量常有起起落落,以2022年为例,印度小麦产量同比出现近10%的下滑,主产区普遍受到旱情打击。

但受制于财政收入,印度能够储备的粮食数量有限,一旦发生危机,印度很可能沦为最大的粮食援助接受国。

单单新增的1亿人口,就需要新增近3000万吨粮食才能满足基本需要。

如同天上降楷模,真是人间好榜样,这个创作者,正能量!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比如经过多年奋斗,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维护粮食安全的两大难题——“吃水问题”和“吃地问题”。

说到“粮食大国”,第一个蹦入脑海的就是我们的邻居——印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