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18

购房者房贷变消费贷(银行回应惹争议,贷款陷阱揭秘)

大财经2023-11-11 12:26:200

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消费者方面:一些购房者,特别是购买二套房或高价房的消费者,由于首付比例较高,房贷利率较高,或者受到房贷额度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购房资金需求,因此,他们会通过申请消费贷款,如信用卡贷款、抵押贷款、网贷等,来补充首付或者降低房贷成本。这些消费贷款一般利率较低,期限较短,审核较简单,容易获得,因此,对于一些急于购房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诱惑较大的选择。

消费贷款为何会流入房地产市场?消费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支付消费服务的贷款,一般利率较低,期限较短,不需要提供房产等抵押物。消费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提供金融服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他们的贷款买房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中介的帮助下,事先把房子过户到了自己名下。从他们已经拿到的合同复印件看,这些合同都是以他们名下的房产为抵押物,以“装修住房”或“购买家具”等名义贷款20年。这些贷款大都发生在2021年,少部分发生在2022年初。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推高房价,助长投机炒作,破坏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风险。

对银行的影响: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或者波动,消费贷款的违约率可能会上升,给银行带来损失,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购房者房贷被办成消费贷,银行回应#近日,河南濮阳的多位购房者反映,自己在当地两家农商银行办理的房贷,竟然是消费贷。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国家最新出台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的惠民政策,而且还要承担更高的利息和风险。

据报道,林女士是其中的一位。她于2021年3月在濮阳购置了一套二手房,放款银行是台前农村商业银行。当时,她签署了一份留有空白的合同,没有写明贷款金额和贷款用途,也没有拿到合同的副本。还了两年多的贷款,她才发现,自己的贷款性质是个人消费贷,而不是住房贷款。贷款经理的解释是,当时办的时候就按照个人消费贷款走的,那个时候跟中介说好了。做面签的时候就跟她说过贷款用途是做什么了,她可能只关注着钱能不能下来,都没关注这些东西。

然而,近年来,一些消费贷款却被违规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上涨,房贷利率上升,信贷资源被挤占,影响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也损害了正常消费者的利益。

这些购房者的遭遇,让人不禁怀疑,银行和中介的操作是否存在违规和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订立合同时,对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欺诈手段包括隐瞒事实和作虚假陈述。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银行和中介如果没有向购房者明确告知贷款的性质、用途、利率、风险等信息,或者故意隐瞒、歪曲、篡改这些信息,就可能构成欺诈行为,侵犯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购房者有权要求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或者请求赔偿损失。银行和中介也可能面临法律的追究和处罚。

林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至少有40位贷款人在濮阳农村商业银行和台前农村商业银行办理房贷业务时,最终办成了消费贷,涉及两家银行的10多家支行。不少贷款人都声称,银行没有提醒他们办理贷款的性质,也没有给他们合同的副本。

为了防止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各方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方面: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和利润,或者为了规避监管的限制,会放松对消费贷款的审核和管理,不严格核查消费贷款的真实用途,不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的监控和预警,甚至与一些中介机构合作,协助或诱导消费者将消费贷款用于购房。这些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消费贷款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消费贷款转移风险,降低资本占用。

监管方面:虽然监管部门已经明令禁止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要求银行严格消费贷真实性审查,加强贷后资金管理,但是,由于消费贷款的种类繁多,渠道多样,难以监控,而且一些地方的监管力度不够,执行不力,导致一些消费贷款的违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所增多。

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会挤占正常消费者的信贷资源,导致消费贷款的供给不足,利率上升,申请难度增加,影响消费者的正常消费需求,抑制消费潜力的释放,降低消费者的福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方式,对其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产地、价格、生产者、经营者、经营条件、使用方法、使用效果、销售情况、用户评价、荣誉或者认证等情况进行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