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96

方方日记已经不值一谈(但其背后的伪精英和公知本质必须看清)

大财经2023-06-01 15:05:371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作家这个领域里有,在其他领域里也有,比如说你就是一个会画画的人,于是就叫画家;你就是一个会照相的人,于是你就叫摄影家;你明明只是一个研究经济学的人,可是非要叫经济学家。实在划分不了学科怎么办呢?我们还有一个词汇可以彰显人的身份的标签,叫学者。当你一旦有了一个漂亮的标签了,好像你的什么东西都容易被接受了,就哪怕你拿出的仅仅是一杯白开水,大众也千方百计的想在这里边品出一些特别的滋味来。所以就使得这些人的东西很畅销,很容易被公众接受。

所以,其实只有在我们汉语文化里面作家这两个字的含义才如此特殊。我很想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

这些人能够站在时代前沿,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学水平,所以也就使得我们现在的人一提作家,就容易想到了这些大师,就认为作家就都应该是这样,有情怀,有精神、有灵魂,能够表达时代的声音,能够表达的时代的精神,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人。

“伪精英”最常见的一个做法就是“刻薄”,并且拿着刻薄当深刻。

二、回顾当初《方方日记》刚一出现在公众眼前的时候(我相信那个时候每一个朋友的手机的微信朋友圈当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过),

当然更让我吃惊的事情,紧接着就出现了。那就是某作协的某官员居然也跳出来来支持这个方方,甚至把方方称作是现代的鲁迅。我相信如果鲁迅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找你们算账的。你们太不要脸了,你们怎么可能成为鲁迅先生这样的大师。一个文笔如此之“水”还能披着作家的外衣,打着为民发生的旗号,写出这样不齿人的东西,为什么作家协会当中的某个官员本身也是所谓的作家,也站出来去支持这样的不齿之声呢?

我们不妨把这样一个比方。有一个母亲含辛茹苦养了很多儿女,有一天母亲突然病了,就在所有的儿女都在拼命的抢救自己母亲生命的时候,她的一个女儿出来了,不是像兄弟姐妹那样帮助母亲,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胡编乱造和道听途说,无端指责自己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这还不算,当她的兄弟姐妹批评她说,你不应该这样,你这样做是不孝顺的,她不但没有改变,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是跑到那些对自己的家有敌意的群体里边去,开始不断的宣扬自己的妈妈有多么的坏,有多么的不好。请问,你觉得这个女儿还有她编造的不实之词还有讨论的价值吗?

当然大家不要误会,我下面虽然要谈作家了,我不是针对所有的作家,因为大多数作家是好的,因为我们毕竟还有过非常优秀的,值得人尊重的作家。

作家是什么?坦率的讲,作家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它的含义是非常丰富,也是非常特殊的。我曾经查过,比如说我的这个第一外语(其实我就是一门外语了)英语里边,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和我们所说的“作家”在内涵和分量上等价齐观的词汇。而最常见的写在书面上的或者广告里边的一个词汇叫做writer。就是“书写的人”的涵义,也叫做“写书的人”。但是它绝对没有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作家”这么丰富的含义。

然后,我又问了一些懂法语,懂德语的一些朋友。我说在这些语言里边,有没有这样一个词汇和我们中国在这个“作家”能够平起平坐的,他们说也没有,基本上都是这个含义,就是一个“书写者”、“写书人”这样一个涵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所以这实际上是我们对作家这个词汇的不能叫误解,只能说是一种认识上的延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就有一些也就是写了那么几首歪诗水平的人,也要迫不及待的在自己的身上贴上“作家”这个标签。因为一旦你成为“作家”了,你就成为中国文化条件下的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一个可信赖的人,以一个权威性的人。

但是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的不断的发展,随着我们的社会的不断前行,尤其是这次新冠疫情之后,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些伪精英组成的公知群体的嘴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这个群体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的生存将会成为问题了。于是有人就不免要做最后的挣扎,要跳出来去做一些反人民,反国家、反社会的事情。《方方日记》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当我们把问题推演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说这些伪精英群体的危害还不是特别的大。但是在“刻薄”这个阶段再向前迈进一步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精英们其实就演化成了反社会的精英。于是,就不可避免的要和某一种势力相对接了,这种对接既可以赢了他们的名,又可以得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从这一时刻开始,这个群体就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是自绝于这个国家,自绝于我们的社会,也自绝于我们的人民。但是他们却给自己贴上了另外一个似乎很漂亮的标签,叫做“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

其实作家不是一个自古就有的词汇,它是近现代以来,对于在文学创作上有一些特殊技能的人的一种称呼。再加上在作家的这个队伍当中曾经出现过伟大的作家,诸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郭沫若等。

但是这个东西是长久不了的,你作为作家、画家、摄影家、经济学家,不管什么家,你最后一定要拿出属于自己的有水平的东西和公众见面,让公众能够尊重接受啊。但是这些人往往拿不出来,因为他没有那个才能。

当这些人拿不出新的东西或者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于是这个群体就出现了一个集体性的心理疾病,就是抱怨社会。

最容易表现刻薄这种东西的一种手段就是对社会的所谓的批评。当我们的社会向左的时候,他说不对,你不应该向左;当我们的社会向右的时候,他说不对,你不能向右;当我们的社会原地不动的时候,他说对不起你原地不动也是不对的。换句话说就是社会怎么发展都是不对的,于是就成为这些人所未深刻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手段。

说起公知,大家比较憎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公知群体里的人往往是拿着国家的俸禄,吃着人民的供养,却做出反国家、反社会反人民的事情来。所以这实际上给了我们另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题型,那就是我们的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曾经出现过问题。为什么公知手里会掌握这么多的社会的资源?所以下一期我想谈一谈疫情之后,中国的社会资源到底应该向哪些人群倾斜?

我也曾经在手机上看过《方方日记》。坦率的讲没有什么好的感觉。我说的这个不是什么好的感觉,是单纯的从文笔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水平比喷子稍强一点,比愤青甚至都不如。当然那个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所以只是觉得她这里边抱怨的成分太多,消极的成分,阴暗的东西太多,没有去宣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阳光的积极的东西。

但当方方这个日记已经演化成一个事件,后来我知道她居然是一个作家的时候,我真的非常的吃惊。就这样的文笔,就这样的文学性难道也可以叫做作家吗?

这些人认为我之所以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新的能力,是因为我的思想没有被解放,而我的思想没有被解放的原因不是我的思想不解放,而是这个社会机制使我的思想没有解放。我把这些人叫做“伪精英”。

一、如果说《方方日记》刚一出现在公众的眼前的时候,我觉得它的性质并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一个恶略的变化。那个时候我们大家来讨论讨论,甚至争论争论还有点价值。但是自从《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为西方反华势力提供借口,并且明显和西方的反华势力串通,明显是要抹黑中国,而并非像某些人所宣扬的什么情怀和为民众发声。从那一刻开始,它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大家可能说你有点太狂妄了,因为你没有看懂一个作家的韵情怀之类的。那么大家愿意这样去说,我不便于在这里跟大家直接辩驳以后,我相信这件事情一定会水落石出。但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讲,在文学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以日记为题材的很优秀的作品,但这绝不是说写了日记的作品都是有文学性的,都是好的作品。

坦率的讲,时至今日,我觉得《方方日记》已经是一个不值一谈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