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21

(中国式ESG,现状及挑战,报告发布,推动五大产业转型创新)

大财经2023-05-27 13:16:410

ESG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三新一高”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再加上“双碳”目标的引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报告体系,既是企业挖掘内生动力促进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截至去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报废51万辆,报废动力电池24.4GWh。其中,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分别占56.6%和39.8%。同时,有预测称,按照电池寿命8年左右计算,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会迎来动力电池退役的高峰。

ESG的全称是Environment、Social和Governance,是指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衡量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综合考虑环境(E)、社会责任(S)和企业治理(G)的ESG报告被称为企业的“第二份财报”,以回应各方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

强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均衡融合

传统汽车:比拼全周期减排

近年来,ESG被全球监管部门机构投资者广泛采纳,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和尾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指导框架。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ESG也成为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不过,ESG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机构对ESG认知存在局限性,对于ESG所蕴含的企业长期价值的认知有待深化,打破国内机构对ESG的认知局限,将成为推动我国ESG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式的ESG体系应该在各个层面、各个业态形成合力,打造积极共建的行业生态,这不仅是为了实现2030、2060的“双碳”目标,更是为了突出ESG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强大功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起源· ESG概念发展历经近二十年

评价体系需改进 国际交流缺乏话语权

巨大的转型压力也意味着巨大的转型前景。一头连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一头连着“双碳”目标的重头任务,能源转型势必先立后破,拥抱ESG成为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实践中,ESG通常表现为披露、评价和投资等多个环节,如果说披露和评价是ESG“以评促改”的基础,那么ESG投资则从现实角度,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动能。

·优势· 推动五大产业转型创新

整体来看,ESG问题仍需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那么,中国式ESG应该是怎样的?报告指出,对于这一问题,业内核心观点是“接轨国际准则,体现本土特点”。既参考国际主流ESG准则,也密切关注国内双碳及ESG相关政策动态等,搭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ESG评价标准、监管体系和行业生态。

虽然诸多险企并未将ESG理念融入战略发展层面,不过,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开始注重公司治理,搭建风险管理框架逐渐成为标配。

【 报告亮点 】

2004年,联合国发布《Who Cares Wins》报告,正式提出ESG概念,其核心要义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表《The Materiality of ESG Issues to Equity Pricing》(ESG对权益定价的实质影响),强调ESG整合对长期稳健投资回报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经济发展阶段、行业标准、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差异,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同。因此,中国不能一味照搬或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必须要走与中国国情相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ESG投资也是如此。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重中之重

虽然国内尚未形成直接以ESG为命名元素的国家标准,但各个利益相关方已经意识到,ESG标准的建设不应成为监管机构或任何单一集体的责任,不仅国内的评级机构在积极探索和开展ESG评价相关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队与企业都在积极参与ESG标准制定活动,起草发布ESG信息披露与ESG评价准则等标准文件。

整体而言,头部险企将ESG理念纳入制度和标准体系中,也有险企初步建立了ESG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ESG治理及组织架构的重视。如中国平安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升级ESG治理结构;中国太保通过不断深化集团化管理的架构,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加强与资本市场的交流沟通,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同时,可参考现有ESG标准:以结构化方式披露信息,避免随意,可建立公司ESG指标体系;要界定ESG报告内容范围,讲清楚具体目标和成效。

中国ESG发展有目共睹,但由于起步较晚等现实因素,也决定了ESG发展与国际标准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数据获取、评级体系和行业标准等方面仍有一定改进空间;在与国际交流方面,仍然面临着话语权和标准体系差异等挑战。

此外应保证ESG数据质量:可追溯,统一口径,确保数据指标的完整性;在数据上尽量选择可以追溯的数据,确保评级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公开或原始数据进一步地分析。

报告从ESG的起源、推动产业创新转型、ESG投资赋能金融市场等三方面呈现ESG的中国式实践,并从实用性角度提出“国内机构如何打破对ESG的认知局限”“如何做一份相对完善的ESG报告”“谁应该成为ESG的关切方”“中国式的ESG应该是什么样的”四个问题。

北京商报

作为降碳主力军,ESG对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日益凸显。相比于燃油车企对尾气排放和生产环节的减排关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行业还关注到回收再利用问题,例如电池回收、制造材料回收等。

近年来,我国鼓励互联网行业自主对外公开披露社会责任/ESG信息,推动实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健康行业:反商业贿赂备受关注

中国的ESG更加强调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者之间均衡融合。在环境方面主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方面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助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安全;在治理方面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障员工权益,向下延展到家庭、个人、社会行动人的行为治理,以及向上的社会治理,最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 能源行业:转型压力最大、前景最广

ESG报告让企业在上市后对反商业贿赂更加坚定地持续深化相关工作。一份共计102家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参评的《2022生物医药行业ESG评级报告》显示,在“反商业贿赂”一项,企业的平均得分率仅为10%,最高得分率仅为55%,反商业贿赂的战略规划、承诺和目标得分率超过50%的企业为零,有32家(占比43%)企业没有披露任何有关对内部人员和外部供应商进行反商业贿赂的培训。

5月11日,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上,《中国式ESG:现状及挑战》专题报告正式发布。北京商报社副总编辑韩哲表示,ESG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既是企业挖掘内生动力促进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隐私安全之外,数据创造的财富如何监管亦不可回避。这也成为互联网公司ESG中,“G”的重要关切。近年,降本增效成为主题,互联网公司正通过一切手段监督每笔钱的动向。大厂们设立监察、廉政部门,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动用数据等技术手段查处违规员工,并将查处结果第一时间通过内部邮件与网络分发,以示警醒。

如何做一份相对完善的ESG报告仍是国内众多机构思考的问题。对此,韩哲指出,首先还是应完善ESG规章制度:确保数据收集和验证,确定权责,确保ESG数据的收集、验证、分析和披露是一致的。

作为践行ESG理念的“排头兵”,国内车企肩负持续推动“双碳”进程的使命,ESG评价体系对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汽车行业的基盘,燃油车依旧为销量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表示,提高燃油汽车经济性仍是碳减排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如何减碳,成为汽车行业各企业探索“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ESG仍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从问题上看,一些企业的信息披露“自说自话”,以成绩为主,趋向主观,时常陷入“假大空”的境地,导致报告整体“信噪比”居高不下,投资者无法有效获取更多的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信息。

·特点·

·治理· 风险管理框架渐成标配

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出圈

ESG投资理念中,环境(E)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S)重点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权、社区、员工福祉等;公司治理(G)关注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性、涉及董事会的职能和结构、薪酬体系,还涉及审计、合规、商业道德、税收透明等方面。

作为ESG的关切方,从企业角度来看,可通过实施有效的ESG战略,提高品牌价值、降低成本、获得员工和客户的信任以及避免负面影响;对身处内环的监管机构来说,可通过制定标准来提高企业ESG发展的透明度;投资者则可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将ESG举措纳入针对企业的调研问题。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的ESG治理水平,从而吸引投资者并获得融资。

在参考海外主流准则的基础上,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环保、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现状来建立自己的ESG评价标准。在本特色指标上,纳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污染物排放量与核定排放量之比、监管行政处罚、3C类认证、设立希望小学数量等等。在判断ESG指标的绩效表现时,也可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条例来确定企业的绩效表现是否合规。

不仅建体系、搭框架,险企也在从风险防控一端下功夫,力求“双管齐下”。具体来看,保险业在“偿二代”二期建设、创新风险防控、反欺诈反垄断反洗钱和行业数据共享层面,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风险防火墙。此外,作为业务开展的重中之重,险企还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并建立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

“虽然国内尚未形成直接以ESG为命名元素的国家标准,但各个利益相关方已经意识到,ESG标准的建设不应成为监管机构或任何单一集体的责任。希望中国版的ESG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能够早日出台。”韩哲称。

如今,中国企业ESG意识不断增强,ESG报告披露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从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到全面审视绿色、安全、可持续,在摸索中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之路。

将风险管理理念贯彻至公司治理及经营,可以促进险企更畅通、有效地执行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护股东资本安全、提高资本使用效益、支持管理决策并创造管理价值。从各家险企动作来看,中国人保建立分层式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ESG重要议题识别是企业可持续管理的起点,企业可以通过ESG重要性议题识别流程筛选出对其经营有重大影响的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金融机构则可在信贷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中进行广泛的ESG整合,结合专业的尽责管理,引导资金流向ESG实践较优的领域。

·出路· 寻找特色监管路线 积极共建行业生态

其次,国内外评级机构评价体系不同,也导致企业ESG评级出现“错位”,与国际标准的联动较弱。

·挑战·

韩哲介绍,ESG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机构对ESG所蕴含的企业长期价值的认知有待深化。首先应打破对ESG认知的局限,在整个信息链传递的过程中,ESG信息的起点是披露,企业可以将交易所和监管方发布的披露规范作为抓手,披露自身客观和主观的ESG信息。接着,ESG信息由ESG评级机构进行结构化和整合。最终,ESG信息会到达资源配置者,作为配置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