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86

中国的赫鲁晓夫()

大财经2023-03-25 15:42:2717

新上台的勃列日涅夫虽然并不完全认为中苏关系都是赫鲁晓夫一人造成的结果,然而此时赫鲁晓夫已经下野,是一个极好的背锅对象

虽然政治讲话并不可全信,然而这个明确的沟通信号还是很快传到了中国。我方对苏联的表态也作出积极回应,近三十年的中苏对立,自此才开始冰雪消融

中国的赫鲁晓夫
中国重返联合国

但是俄罗斯帝国以及其主要继承者苏联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占据西伯利亚并逐步控制了蒙古高原大半的苏联不仅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中国,而且中国如果为自卫而进攻西伯利亚,也完全无法威胁到苏联的核心区域

此时距离政变已经过去了十八年,当初中苏交恶的“罪魁祸首”赫鲁晓夫也早已于1971年去世,年近八十的勃列日涅夫在这次讲话中说

六十年代末期中苏边境的苏军人数,相比较于1979年只少不多。也正因为如此,六十年代末的苏联才会决定在边境冲突中使用“核讹诈”,因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在远东方向的常规兵力不足以威胁中国,才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手段

1969年以来更是连续发生珍宝岛事件、孙龙珍事件、八岔岛事件以及铁列提克事件等多起流血冲突

直到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夕,他在前往中亚时发表的“塔什干讲话”才意味着中苏关系终于能走上破冰之旅

对于苏联的狂言,我方也丝毫没有轻视,六十年代末开始,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我国开始了大张旗鼓的“三线建设”,同时从外交上破局,开始尝试与当时深陷越战泥潭、对冷战前景极度担忧的美国接触

但正因为如此,当来自苏联的威胁彻底消失后,只继承“半壁江山”、在陆军上丧失对中国优势的俄罗斯才得以快速与中国握手言和

在此期间,中苏两方少有官方交流,这无疑造成了彼此对于对方真实意图的误判。极度误会之下,新任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甚至要求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彻底消灭中国还不够强大的核力量

毕竟即使苏联人能大谈“中苏人民之间纽带般的友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与国之间依然只有永恒的利益。

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贺龙听闻此话既觉恼怒,也深感震惊。因为这个马利诺夫斯基不是一般人,在苏联高层内部,他可能是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一位了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中苏关系降到极度冰点的七十年代初期,两国实际上也进行过大量的合作

正因为如此,只要苏联在边境上有任何动作,我方都会极度敏感。

因此以他为代表的苏联党政高层一致表示: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根源都在于赫鲁晓夫本人的鲁莽无礼

中国的赫鲁晓夫
西伯利亚视角的中国

中国的赫鲁晓夫
现存三线建设遗迹

这样一位“中国通”居然酒后出此言,不止贺龙,在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们都深感震惊与冒犯。周总理当场决定退出宴会厅以示抗议,返回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等待苏方给个说法。

酒醒之后,苏联方面立马发现捅了大篓子。宴会次日下午,勃列日涅夫就亲自拜访周总理,代表苏共中央向中国代表团致歉。然而周总理认为这次“酒后吐真言”反映出苏共高层别有用心,要求正式会谈。

对于苏联方面的邀请,中国做出了积极回应。当月,周恩来总理领衔的中国代表团就踏上了正式访苏的旅途。然而一个意外,导致这次访问非但没有成为中苏之间的新起点,还让两国关系滑向更加冰冷的深渊

这种战略上的不对等导致自满清建立以来,中国内部的政权都对北方邻居极度警惕。中苏关系会因为一些小冲突就跌至冰点,自然也不难理解

那么如何看待冷战中期“美国”对于中国的意义?实际上,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转暖是为彼此提供一层保险。

实际上苏联内部确实可能没有明确的入侵中国的计划

这种挑衅在之后几年当中愈演愈烈。1967年冬天以来,苏联边防军在乌苏里江中国一侧的七里沁岛上,打死打伤中国渔民数十人

另一个有效的例子便是越南战争,越南战争的开始与结束几乎与中苏交恶相同,然而中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阻止两国一起对越南提供支持,并最终帮助北越政府将美国人赶出中南半岛。

中国的赫鲁晓夫
八十年代的苏联边防军

战后,他又成为了远东苏军的最高统帅,在朝鲜战争中还一度代表苏联,负责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训练与补给。

就在周总理回国当月,苏联边防军就借着“中苏边境谈判”悬而未决的借口,开始在两国边境线上主动挑衅

不过这种战略优势只在苏联对中国真的有入侵野心的时候才能“成功变现”,如果苏联根本没考虑过入侵中国,这种“优势”便又会成为两国关系之间的绊脚石。

中国的赫鲁晓夫
吉米·卡特任内,中美成功建交

占据道义高地的我方也并没被苏联的“霸权主义”吓倒,苏共二十大后初见端倪的中苏论战自此愈演愈烈

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中国抓住战略机遇,趁苏联无暇东顾狠狠地教训了苏联的好朋友印度。这让赫鲁晓夫倍感冒犯,于是在事件结束后,他把目光转回东方,掀起了新一轮批判中国的高潮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马利诺夫斯基作为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指挥参与了“八月风暴”行动,亲手将日本人赶出中国东北。

而在彼此都失去对对方的利用价值后,中美短暂的蜜月期才会像泡沫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

中苏对立自1958年初现端倪以来,六十年代不断激化、七十年代达到顶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方虽然在南方用兵,却把最精锐的陆军一律部署在北部中苏边境方向,便是出于对苏联可能进行干涉的极度警惕。

中国的赫鲁晓夫
鞠躬尽瘁的周总理

中国的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内部政变赶下台之后,中苏双方同时做出判断:中苏关系改善的契机到来了

在过去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然而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文件显示,这种说法可能只是我方“料敌从宽”的结果

从结果上来讲,中国能成功应对六十年代末苏联的核讹诈,以及能在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快进快出,都得益于中美之间的有效沟通。而美国能最终赢得冷战,也少不了中国在南方对苏联造成的压力

苏联在过去和现在都从来没有对中国进行过任何威胁,也从没有对中国提出过任何领土要求,并在任何时刻都愿意与中国重启边界谈判

了解上述中苏对立的历史以后,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经历过一段极度对立的时间,而且中美关系一度比中苏关系更好

中国的赫鲁晓夫
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中国的赫鲁晓夫
日韩合并条约给了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跳板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根据美国情报部门透露出的消息,苏联在中苏边境驻扎的一线部队总数不超过四十万人,而其中半数人员不仅军事化程度很低,这些不满编部队的装备水平也远逊于欧洲部分的苏军

因此说这段时间中美关系比中苏关系更好,无论在哪个具体节点上都是很难成立的。

对于中国而言,来自美国的安全保证能让苏联不会进行军事冒险,抵消其在地缘上的优势

但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客观来讲,中国与苏联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并不突出,真正困扰中苏关系的,是中国与曾经的“俄罗斯帝国”之间地缘冲突的延续

苏联方面答应了这个要求,可会谈结果却令中方倍感失望。苏联人表示“他们虽然与赫鲁晓夫有所不同,但在与你们的思想分歧方面,我们与赫鲁晓夫别无二致

冷战开始以来,苏联的战略重心一直都放在欧洲,而在漫长的中苏边境上,苏联所部署的部队不仅多为不满编的“二线师”,其总数也长期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即使苏联舍近求远,以中亚方向的中苏边境作为入侵出发点,自中国新疆塔城到内陆人口稠密区域的距离也小于从此处到莫斯科的距离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讲话”中还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清楚地记得那个友谊,与同志般合作的纽带将苏联和人民中国联结在一起的时代

11月7日是正式会议结束后的第一个晚上,为了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苏共中央在克里姆林宫内大摆宴席

中国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

出席这场宴会的不仅有来访的各国使节,还有苏共中央的高官们,本着友好交流的想法,周总理指示一同出行的贺龙向苏联方面的代表们致意

这种观点还要从我国的地缘现状谈起。虽然中国邻国众多,不过作为传统陆权强国,统一的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极为有限。放眼中国四邻,除了俄罗斯之外,只有印度和日本存在威胁中国本土的潜力

然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这两国实际上都丧失了威胁中国的能力,因为青藏高原成为了阻隔印度的最佳长城;而没有控制朝鲜的日本即使能脱离美国的影响,再想入侵中国也无从下口

苏共高层的这个表态就像给中苏关系判了死刑,11月14日,周恩来率团归国,中苏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便是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投票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以苏联为首的整个苏东阵营都投了赞成票,而在少数反对国家中,美国赫然在列。要知道就在此次投票的三个月前,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实际上已经走出了最低点

如今赫鲁晓夫走了,两国之间便再不存在矛盾了。于是,同月苏联方面就向中国提出建议,邀请中方代表团参与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作为两国重归于好的起点

然而不久以后,赫鲁晓夫即在政变中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中苏关系快速好转的契机似已出现,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中国的意料

苏联这种战略优势有多大?以距离中蒙边境不到三百公里的呼和浩特市为例,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仅482公里,而从呼和浩特到莫斯科的距离则长达5433公里

然而酒过三巡,苏联人开始“酒后胡言”。在与贺龙同志的交谈中,苏联元帅、时任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语出惊人:“苏中两国关系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赫鲁晓夫了,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

中苏对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被屡屡激化,是因为从地缘政治的根源上讲,俄罗斯是唯一一个能从陆地上对中国造成致命威胁的国家,然而中国却并不能对俄罗斯造成同等威胁

中国的赫鲁晓夫
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

00017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