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2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大财经2023-03-25 13:04:100

赵军擅长打野战,而廉颇却始终只带着赵军固守壁垒,使得赵军的优势施展不开来。因而赵括一上任,雷厉风行,马上组织野战军进攻秦军,意图速战速决消灭王龁(hé)率领的秦军。让赵括没想到的是,秦军主帅也换人了,主将换成了“战神”白起。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遗址

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赵括本可以在朝堂之上继续纸上谈兵,但却冒死站到了一线。赵括地位本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站到前线绝不是为博名头,而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赵括以少敌多,以弱敌强,尚且能斩杀秦军35万,这只是纸上谈兵?赵括的敌人白起都感叹:如果赵括不死,必成秦国大患。有人总拿守街亭的马谡和赵括比较,其实根本没得比。因为马谡是活着回去的,而赵括没有。笔者是一名90后,同为年轻人,我非常佩服这样的赵括。纸上谈兵不该是赵括唯一的标签,他也是个有血性的年轻人!年轻人确实不该只会纸上谈兵,应该勇敢地去战场上去实践,敢于到战场上试试刀,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赵括试第二次的机会。

可是事与愿违,秦国的强大赵国根本想象不到。秦军的补给源源不断,甚至还不断派兵增援,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也要拿下上党郡。由于恰逢天灾,这两年赵国粮食收成不好,赵国的物资供应已经逐渐顶不住了。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的含义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成语并不是看待赵括这个人物的唯一角度。

三年战争下来,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急需要改变战法。廉颇确实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可是粮食补给成了问题,一直这么耗下去注定失败。赵国临时用赵括换回廉颇,本意就是赵国放弃防御转为进攻的宣言,因为如果不这么做,面临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结局。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少年天才,熟读兵书上的兵法谋略,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不会应用到实际战役中去。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秦国占领野王城

有野史说赵王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才用赵括替换回廉颇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赵国已经没有物质实力承担这场战争了,反守为攻或者放弃到手的领土只能二选其一,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在三年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国君曾经多次督促廉颇进攻秦军。但是廉颇坚持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选择坚守壁垒,拒绝出战。廉颇居功至伟,赵王无可奈何,只能另选一名主帅代替廉颇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白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

残存的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了斗志,这才投降。只是投降的结果却仍是被白起坑杀,仅有二百四十名年轻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

面对白起率领强大的秦军,赵括按照兵法排兵布阵,按照计划主动出击。但是,纸上谈兵的功力终究还是抵不过白起这个战争狂人。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及兵法,连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每每在旁人面前高谈阔论,都能得到许多的赞赏声。赵王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普通臣民也非常爱戴他。战国第一名将李牧就是他举荐的,由此可见赵括绝不是个庸人

赵括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粮草短缺,只得以野草和战马为食。在这种局面下,赵括也曾经多次带兵冲杀,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1995年5月的一天,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永录乡发现了一处古迹。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里正是白起坑杀赵军的所在地,遍地都是骷髅。经过一番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死亡的40万赵军并不是一起被坑杀,很可能是加上战死沙场的士兵,然后集中埋在这里的。这里也就验证了上述说法。

可是长平之战却让赵括的名声一败涂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廉颇在上党地区挖沟筑垒,以守代攻,虽说偶有败绩,但仍然能与秦军僵持不下。秦军粮草补给线长,赵军补给线短,因而廉颇的战法在军事层面上是正确的,这也是赵国的初期觉得这场仗可以打的原因。

赵王认为只要派军队守住这块土地,这片土地就能收入囊中,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于是赵王马上派老将廉颇带兵去上党郡抵御秦军的进攻。

秦国眼看上党郡唾手可得,上党郡守将冯亭却执意不愿降秦,反而将城池献给赵国。本来这事与赵国无关,但是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着实非常诱人,赵国思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赵括中箭

赵括第一次出战就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因而世人都笑话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是个名副其实的纸老虎,可是赵括真的这么没用吗?

史书上说白起坑杀了40多万的投降赵国士兵,但是整个赵国投入的兵力也只是45万。所以坑杀40万的这个数字是不可靠的,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所有士兵都是这样死的,那还算什么战争啊,况且根据记载,秦国六十万大军死伤过半,难道赵括不消耗兵卒干掉秦国30万人,然后还输了?显然白起坑杀的人数远没有40万那么多。根据战国时候作战比率相当来计算的话,赵军原来有士兵45万人,战损30万人,投降白起的赵军约有15万人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廉颇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物资充足,虽然也遇到天灾,但是财大气粗,可以向其他国家花钱购买粮草。而赵国是小国,物资本就匮乏,而且北方还有李牧在对抗游牧民族,两线作战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负担太重。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这时候,赵国朝堂之上,赵括谈及自己的退敌之策,当时的整个朝廷听完都认为可行,包括赵王和蔺相如,于是赵王才决定派赵括换回廉颇。所以,接下来主动进攻的计划是整个赵国的意见,并非史书上评价的赵括一意孤行,终成“纸上谈兵”。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战马和野草已经吃尽,开始陆续出现士兵们相互为食的情况。这个时候,初上战场的赵括作为全军的精神支柱,依然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他先后组织了五次突围行动,都没有成功。最后,赵括决定亲自带赵军突围,但也失败了,赵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箭射死。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
赵括纸上谈兵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都会说白起坑杀40万赵军呢,想必是秦国说的大话吧,毕竟史官们都是按照国家给出的数据去记载的,没有证据,谁也没办法考证。

长平之战中,45万赵军全军覆没,战死约30万,投降约15万。60万的秦军也损失了近30万。这样的战果,对于初上战场的赵括已经很优秀了。怎么能说他无能呢?

从以上分析来看,赵括绝不是无能之辈。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迅速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之间的联系

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姿势,应当是从多方面去看,去思考,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你说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