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怎么死的(希特勒是德国人吗)
到后期每天吃28种药的自毁行为倾向
张明扬:我顺着维舟兄的话说,当时法西斯国家有三个,其中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存在感相对低,它的作用相对少,所以失败后受到的惩罚也比较少。在赌博的过程中,它参与得最少,最后损失得也最少。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想听听维舟兄说一说这三个国家的对比。
维舟:希特勒初期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来看的确是非常冒险。但当时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为他顺势而行。1918年德国战败后,整个德国上下民意都面临很大压力,重压之下孕育反弹。当时左翼的一些政党都认为《凡尔赛条约》是不平等、不公正的。比如,奥地利主流的民意是赞同德意志统一的,因为奥匈帝国曾经是最大的帝国,而奥地利实在是太小了,难以单独生存。而当时《凡尔赛条约》有个条款,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97%的德国人也赞同希特勒,虽然这个行为是违背条约的。
张明扬:在开车途中,刹车坏掉,所以除了车毁人亡,没有其他结果。所以他败亡的命运也是不可阻挡,是绝对必然的。其实他本人对于兴和亡的兴趣没有那么大,因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打二战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证明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权去统治世界。如果失败他就赴死,然后让人毁灭整个民族,因为被打败了就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的心态是很病态的。比如如果他不把犹太人赶走,原子弹就可能是德国发明的了。
地址: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
维舟:《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当时就在柏林,这本书里有大量的记载,关于德国人对希特勒上台的反应,如何看待这件事。相关的书也看过很多,我本人综合的感受是,德国当时并不是纳粹党人的意识形态。也有大量的研究认为,纳粹党其实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大杂烩。
主持:荆文翰 译林出版社编辑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吊诡的地方是,早先造成希特勒成功的因素,正是造成后来他失败的因素。这种成功只能在局势还比较顺的情况下有可能。而越到后来就越是逆势而行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力量都不能支持了。但那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除了战败。他到后期一直都在服药,每天要吃28种药,兴奋剂,就像吸毒。越陷越深,这是一种自毁行为倾向。
维舟:有人问:假设希特勒当时见好就收,纳粹德国变得正常化,那么他会败亡吗?或者说德国会不会变成一个正常国家?虽然现在看来他非常邪恶,他迅速灭亡才合乎我们对于正义的需求、内心的向往。但这个真的是必然的吗?
但不管怎样,关于这段历史,对普通读者来说,一个最大的谜团仍然是,现在看来这么邪恶、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帝国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会得到支持?它在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时候又怎么会衰亡?
最后问维舟兄一个比较流行的问题,你觉得如果没有反犹、没有设立集中营的话,德国在二战中的评价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就是顺势而为,有民意基础在里面,所以支持面才特别大。尽管做法特别粗鲁,但的确有支持他的人。推行的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反对他。成功的结果让他对自己也产生了幻觉,德国人也相信了是他的能力。其实希特勒只有初中学历,学历不高,但他成功后,你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头顶有光环。
维舟:他不理性,他的方式是直觉的。他身边的人也说过他的工作习惯是很特殊的,日夜颠倒。他是敏感式、直觉式的判断,追求绝对,不是相对。所以不会见好就收。
如果没有反犹 没有设立集中营
后来他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法国成功后,所有的将军都不敢反对他,因为他们发现最终希特勒的判断的确是对的。比如入侵法国之初,所有将领都是反对的,包括现在有人用计算机几次模拟,结果都是德军失败。但希特勒采取了非常冒险的方式,取得了极小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成功,你用理性无法解释。所以后来所有的反对都销声匿迹了,本来德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和机制慢慢都被清除掉了。
“让德国更伟大”是一个吸引人的承诺
主持人:就像刚刚二位老师说的,希特勒至少在他执政初期,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元首。但俗话说九赌一输,他不可能永远那么幸运。随着二战局势的逆转,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现在请二位老师谈一谈对纳粹德国衰落的一些看法。
维舟:这个估计会有不一样的评价,的确反犹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之前去慕尼黑的时候也去集中营看了一下,你去看过之后真的会受到很大震撼。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人类的处境怎么可以这样。这个地方杀了几百万人,除了犹太人,还有很多社会的异类分子、同性恋、无业游民。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是没有用的,他认为杀掉这些人会强化自己的种族。这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个罪行。
主题:《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修订再版分享会
“写给大众的纳粹全史”中最适合的一本
张明扬:我觉得我们在聊第三帝国的兴亡,包括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也就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认为是希特勒还是谁的军事指挥出了什么问题。如果稍作研究就会知道,这不是军事的问题。以当时纳粹德国、日本的国力能打成这样,已经算是意外。刚才也说,他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怎么打都是失败的。二战固然是一场战争,但核心在于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各方面的经济数据、国力对比,第三帝国都是处于绝对劣势的,换成任何一个征服者,都不可能胜利。虽然最后德国是以军事的形式覆亡的,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军事问题。以这样的国力对比,他是绝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他上台的时候,德国人感觉国家就像一辆破车已经不能开了,但希特勒上来之后,这辆车恢复了动力。但慢慢你就发现,这辆车开得比原来快了,越开越快,你已经感觉有点危险了,但没有刹车了,已经晚了,它停不下来了。
维舟:第三帝国的历史分期,它这十二年,简短来看,差不多分成前后两段:1933年1月30日上台到1939年9月1日突袭波兰,这是前面六年半的时间;后面六年就是到1945年4月30日结束。粗略来看,前面六年基本上是比较顺利的;后面又分成两段,1942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点,接下来的三年走下坡路,很快,三年内被彻底击败。
维舟: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我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一个深深的感受,就是不管怎么样,一个国家、种族再强大、再优秀,但你要承认,这个国家、民族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希特勒不承认这个有限性,他认为是无限的。我们在其他地方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类似的故事,一个能力本身有限的年轻人,实现了一个目标后,胃口越来越大,但人的精力、资源总归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限的。当你不知道停下来的时候,你总有一天会是自我毁灭的。以德国当时的国力,不毁灭是违背天理的,是不可能的。
维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意大利人会觉得法西斯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生活中完全可以说一套做一套,但德国是没有变通的。直到1943年7月份战败时,意大利一直都没有驱逐犹太人。
主持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译林出版社修订再版了威廉·夏伊勒的经典作品《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今天有幸请到张明扬、维舟两位老师,请问读过本书的第一感受和体验是什么?
张明扬:维舟兄的意思是有点像夫妻两个人,老公非要去赌,妻子觉得风险很大,不可以这样。但老公一次一次上赌桌,赚了百分之几十,妻子这时候实际上是高兴的。当时的德国就是这种心态,是怕赌输了,对赌赢了的结果是很高兴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特勒1939年发动战争之前做的事情,其实是在一次次地“打脸”——有人抨击他是没有经验的民族主义者,不可能解决经济和失业等等,对这些声音都啪啪打脸,收割之前并不认可他的民意。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他上台之后恢复经济的速度,包括让700万失业工人迅速实现充分就业,第一波就收割了大部分民意。这700万人日后基本上都成了他的铁杆票仓。虽然之后没有选举的形式,但如果民主选举,他会怎样呢?1933年之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操作确实满足了德国人的期待。
所以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他认为强者天然支配弱者,如果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它也没有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所以他的想法就是,如果不胜利,就彻底毁灭。所以他不会妥协,不会投降。如果说他当时把苏联打下来,他也不会停手,会继续进攻美国,进而支配全世界为止。
维舟:第三帝国是有史以来被研究得最深入的帝国。上次看到过一个数据,关于第三帝国的书籍,全世界的统计大约有两万本。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关于它的书,都是看不完的。每个边边角角都被研究完了。
张明扬:这些年中国互联网上讨论第三帝国,非常喜欢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希特勒是不是靠民主选举上台的。1932年时他只握有30%的民意,所以很多人说他并不是靠民主上台的。有关这个点争议特别多,我们先不站队。
可能在现代史学家看来,这本书有点不够深入。但它贵在作者是一个亲历者,见证了这段历史——历史发生的时候,他在现场,他在纳粹德国,甚至采访过第三帝国的要人,所以本身有史料价值。加上他的语言比较生动,通俗易懂,所以能够流行这么长时间。
以德国当时的国力 不毁灭是违背天理的
包括我前一阵看到国内郑寅达教授出的一本《第三帝国史》,算是国内对第三帝国研究的集大成者。这里面对此书的推荐也是说“颠覆以往兴亡史的叙述”,所以这本书是被作为对第三帝国叙述的一个标杆来看待的。
维舟:当时大量的调查以及事后的采访都证明,很多人一直都认为当时是挺美好的,跟之前相比起来(当然这个美好肯定是有坏处的)。因为德国人当时的状况太痛苦了,希特勒在最初几年里的确是很难让人置信地做到了,比如短期内建造了高速公路,保证普通民众的出行;确保了就业率;一些理念可以说是超前的,比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当时的反对声音是觉得太冒险了,怕有风险。但如果说希特勒能够帮他们做到,同时又没有风险,那他们是喜欢的。所以这就是问题所在。
希特勒上台后的确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非常坚决的手段(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当时的人觉得这个代价是可以承受的),结束了原来的争端、混乱,失业率也减少了,各方面情况都变好了。
第三帝国所谓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从1933年到1945年,这12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国家的大起大落。如果把希特勒本人的生涯放进去,你会发现非常具有戏剧性。
维舟:这个的确有可能。可以说他的个性支配了德国当时的发展。为什么他一个人能支配整个国家?德国的发展都是元首一人决定的。这种情况下他的个人选择对整个国家的走向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点很难讲。
一种绝对、彻底的走极端倾向,这是他成功的因素,也是他失败的因素。你可以说他的成功中就埋下了后来失败的种子。他是不遗余力的。他偏好新奇、冒险的计划,比如镰刀计划。他还很喜欢飙车,在压抑的时候会以很快的速度在柏林市内飙车。还很喜欢创新的东西,他是第一个坐飞机到各地去做演讲的领导者。他偏好最新颖、最潮流的科技,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使命。没有力量能够约束他也是因为他的信念,比如他认为国家只是他实现种族目标的工具,如果不能实现的话,国家也没必要存在。他也认为纳粹不是一个政党,只是一个运动,不停地向前。但问题在于,运动肯定有一天会遇到障碍不得不停下来,到那一天,整个体系就会崩溃得特别快。
前面六年聚焦于怎么兴起的。我们常常说的一大谜团,这样一个国家是怎么得到支持的。
希特勒的个性和世界观都是非常走极端的
维 舟 作家,书评人
特别讽刺的一点是意大利出兵占领了法国南部的八个省,当时法国驱逐犹太人还是很厉害的,结果意大利占领后,说我们要人道一点,开始保护这些犹太人。法国人最后求助德国人能不能帮忙处理这些犹太人。意大利人是很务实的,他认为犹太人还有用。可能从意大利人的角度来讲的话,认为德国人居然真的就那么认真,简直难以置信。所以后来意大利是半信半疑的。后来美国人打过来的时候意大利很快就投降了。他们看到大势已去,就不会顽抗到底,会给自己留下退路。但从上到下易走极端,不给自己留退路。所以希特勒会觉得最后自己已经用尽全力,也就心甘情愿去自杀了。
张明扬:其实我觉得兴和亡之间还是隔着很多东西。比如说1939年9月1日开始分期的话,他在开战初期心是更大的。虽然事后我们看到开战本身是他走向衰亡的开始,但其实他的军事赌博确实很厉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打法国,从1914年到1918年打了四年都没打下来,谁能想到二战只用了6周时间就拿下了法国,可以说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达成的一种目标。
整理/雨驿
时间:2020年8月16日13:00-14:00
张明扬:他这种赌徒心态还存在一个变量就是,在德国内部没有人阻拦他,很多人觉得他只要活着就不会收手。很多历史学家设想如果他在过程中突然得病身亡怎么办,他的历史评价终会有怎样的改变。我记得译林出版社的另一本书《解读希特勒》中,有一位历史学家就这样设想——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去世的话,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德国人。
初期成功让德国人也让希特勒自己产生幻觉
维舟:这本书的确经典,1960年出版,60年来在全世界卖出了几千万册,而且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至今仍被列为“写给大众的纳粹全史”中最适合的一本书。
嘉宾:张明扬 作家,历史学者
张明扬:我觉得意大利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墨索里尼其实是希特勒的导师。所谓法西斯的概念是他发明的,希特勒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崇拜他。希特勒还曾经救过他。所以尽管意大利没有在这场战争中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还提各种条件,希特勒还是对他们很宽容。这种国家在历史中其实是占便宜的,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惩罚。意大利是一个失败的胜利者。在讨论第三帝国的时候,意大利是一个很好的镜像。
张明扬:《第三帝国的兴亡》是研究二战、研究纳粹德国时无法绕过的一本书。其他著作可能会批评它、质疑它,但必须提到它。这本书的写作除了史料之外,还有很多基于亲身经验的观察,很强的在场感,非常有可读性。所以它和几十年后一个普通史学家写的书,在价值上各有千秋。将之作为一个起点、入门书,再去看其他书,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但这个罪行是上世纪60年代才确定下来的。之前都没有对大屠杀这个行为太过重视。时代和环境变了,但如果没有大屠杀的话,他的罪行也依然会受到审判。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二战后日本有一个指挥官,他的军队在菲律宾大开杀戒杀了不少平民,战后美国的军事法庭审判他死罪、绞刑。当时认为是史无前例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国际法条例,也就是审判战犯。把战争的罪行法律化,是二战以后的一个全新的变化。所以就算是没有犹太大屠杀和集中营的罪行,光是他在战争期间的罪行和对犹太民众的迫害,已经足够为他的罪行定性了,可能说只是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但如果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了解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的个性就是一个非常走极端的人,他不会见好就收,只会加大筹码,再来一次。之前戈林曾经劝过他,不要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桌上,稍微留一点退路。但希特勒当时说,我每次都是把所有筹码都压在桌上的。他的世界观就是极端的,认为每个种族之间就是残酷斗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那他们也可以选择其他党,为什么选择了纳粹呢?因为在当时看来,纳粹表现出来了特别坚决的想法。虽然希特勒后来的行为特别奇怪,但当时他是非常有政治手段的。他向不同的势力都做了妥协,保证不会太快打破现状,对不同的阶层都有一些许诺。他当时的承诺是“让德国更伟大”,德国人的想法是既然已经这么烂了,那不如就换一个人做做看,会怎么样。
张明扬:我觉得第三帝国的兴起比衰亡更加有戏剧性。它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的表现,比如柏林被攻克,希特勒自杀以后,第三帝国突然之间楼就塌了,你也看不到很多所谓的地下抵抗者、复活者,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自我膨胀,带来的坏处就是,他把反对他的声音慢慢消灭掉。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暴力的、军事的行为,但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他的政绩。所以后来他有些疯狂行为越来越缺乏制约。比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塑造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奥地利人形象,这种人肯定会存在,但当时奥地利的主流民意其实是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够统一的。
表面上推演来说德国是没有什么优势的,甚至有人说希特勒对外很强势,对内早就做好了在地下室自杀的准备。他每一次都有失败的心理预期,但还是赌下去了,一次次成功,他的筹码就越来越大。德国陆军从一开始到最后对他都是不服的,但就是被一次次打脸。可以说希特勒有很多“神奇”的东西,就像乔布斯曾经提出过“现实扭曲力场”,希特勒的做法就是与现实相违背的,但他说“我就是如此,你拿我怎么样”,竟然就正确了。在衰亡的前半程,希特勒还是展现出很强的一面,那并不是一个很快的溃退。
德国人当时之所以选举它,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喜欢这个党,不如说是对原来自己现状的不满。不满有很多,包括对《凡尔赛条约》压制的不满。德国当时正经历一个非常混乱、分裂、痛苦的时代。大家都渴望结束这种分裂混乱,希望得到一个统一的局面。至于谁上台,通过什么手段结束这种分裂,他们是不在乎的。
其实很难讲。举个例子,当时欧洲有三个法西斯国家,德国之外,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西班牙的佛朗哥,他拿下西班牙后就不对外进攻了,包括在二战期间他居然还保持中立,结果佛朗哥一直执政到1975年他去世为止,最后他把权力交还给西班牙国王。那么,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有可能会走上这样的道路吗?回过头来看,这个假设或许可以存在。
林肯冒险家多少钱 福特林肯冒险家价格
现在主流的一线豪华品牌,比如BBA销量依然出色,价格依然坚定。但是对于很多二线豪华品牌来说,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但销量却并不理想,比如我们今天体验的这款冒险家。这款车型的优惠幅度确实很大,但是在今年的8月份销量仅仅只有3538辆,9月份销量有所下滑,只有3205辆,销量确实不好看。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二线豪华品牌目前尴尬的现状。大财经2023-03-13 18:46:170000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液化气是煤气吗
看着频上热搜的燃气事故,我们大部分人都见识过燃气爆炸的威力。但到底什么错误操作才导致事故发生?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又该如何去避免这些危险,防患于未然?接下来的七八月份便是燃气事故高发期。无论是家用燃气,还是商用燃气,下面这些燃气常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其中几个常见的误区,你中了几条?赶紧学起来!一、燃气的种类燃气有很多,主要分为: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煤制气。0001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四大烂大专是哪些
在上海,有两所大学,非常容易混淆,它们便是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前者因为水产专业荣获a+,虽然是冷门a+学科,但不影响入选双一流大学。后者依旧是三非院校。那么,这两所大学各自有什么优点?该如何选择?一种观点认为“相比的话还是海事要好一点,海洋那几个专业也还是不错的。主要两个学校的方向不一样,虽然都是关于海洋,一个运输一个生物,交叉不多,合并的话倒是全面了,建议合并。大财经2023-03-13 19:32:320002失业保险金必须现场领取吗?书面劳动合同可以补签吗?来了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需要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保司: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