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6

朝碧海而暮苍梧(朝碧海而暮苍梧原句)

大财经2023-03-22 22:21:581
朝碧海而暮苍梧 朝碧海而暮苍梧原句

5月19日,是第7个中国旅游日。该节日源自《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中的记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根据记载,徐霞客公元1613年5月19日首次出游。

430年前,徐霞客出生于在南直隶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此熏陶,徐霞客少年时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22岁的徐霞客正式开始出游,直到54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徐霞客才背着行囊走向未知的旅途,用一生来践行年少时所立的大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无怪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400多年前,“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徐霞客从位于江尾海头的江阴出发,用双脚开始丈量祖国的山川河流,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据此写下的《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被人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滇游日记十》中,徐霞客这样描写腾越州硫磺塘:溯小溪西上,半里,坡间烟势更大,见石坡平突,东北开一穴,如仰口而张其上腭,其中下绾如喉,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橐鼓风煽焰于下,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余欲俯窥喉中,为水所射,不得近。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旅行30年间,徐霞客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朝碧海而暮苍梧 朝碧海而暮苍梧原句

《楚游日记》中,徐霞客在描写麻叶洞探幽时,以千余字篇幅,写其从方圆尺许之穴口入洞,蛇伏以进,背磨腰贴,渐次发现洞中各种佳境,曲折上下,凡经一里余始穿窍而出,致使土人奉他为大法术人,顶额称异。文章将洞中的奇景、爬行的艰辛以及土人心情的变化,据实写出,毫无虚构痕迹。这种写实特色,贯于《游记》全书。

美国“跨掉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的道路是什么?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

《滇游日记六》中,徐霞客这样描写崖前瀑布:盖兰宗所结庐之东,有石崖傍峡而起,高数十丈,其下嵌壁而入,水自崖外飞悬,垂空洒壁,历乱纵横,皆如明珠贯索。余因排帘入嵌壁中,外望兰宗诸人,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花枝,俱飞魂濯魄,极罨映之妙。崖之两畔,有绿苔上翳,若绚彩铺绒,翠色欲滴,此又化工之点染,非石非风,另成幻相者也。

三十多年间,徐霞客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51岁时的最后一次旅行,深入云贵,其间三次遇盗,四次绝粮,“高而为鸟,险而为猿”,均未阻止他继续前行的意志。然而,长期的风餐露宿、艰苦的考察生活还是拖垮了徐霞客的身体。在云南丽江考察期间,徐霞客一病不起,纳西族兄弟用卧轿把他抬出了蛮荒之地,最后雇人把他送回了家乡。

《游雁宕山日记》中,徐霞客对雁宕诸峰之形容,使用了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袈裟伛偻,奇巧百出,流霞映采,亭亭插天,重岩陡起,环绕回合,开张峭削,冰壶瑶界,下伏如邱垤,如行刀背等形象,蔚为大观。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