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2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大财经2023-03-22 11:29:47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5)“春秋五霸”榜第五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与吴王夫差。

确实,春秋时期的晋国,曾是个威风八面的超级大国。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封国,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开始崛起。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到晋悼公时,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荀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语表述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人的国家都处在偏僻落后之地,但他们的威势却震动天下,他们的强盛危及中原各国,并非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啊。这就是我常说的“信立而霸”。取信于民,民改助之,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的力量吧!

这个榜单出自《白虎通》。《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由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在这个榜单里,越王勾践被换成了吴王阖闾。

6)“春秋五霸”榜第六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

“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其实,不仅仅是现代的中学教材,即使是在古代典籍中,“春秋五霸”的人选也从未统一过,曾有幸入选“春秋五霸”的诸侯王者,至少有一打(12个),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郑庄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践。

这个榜单出自《辞通》。《辞通》是一部解释古书中异体同义词语的辞典,为近代学者朱起凤所撰。此书原名《新读书通》,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时,改名《辞通》。因为是辞书,都是寻之有源的,所以,这个榜单与上一个榜单非常相近,前四霸的身份未变,只是将第五霸的宋襄公换成了郑庄公。宋襄公被朱氏踢出五霸榜,也是有所考量的,因为,宋襄公虽然也曾会盟过诸侯,但是,在会盟大会上,却被楚国给俘虏,活动办砸了。

这个榜单出自《荀子·王霸》。这个榜单上,曾经的死对头号,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同时上榜。荀子之所以如此排行,也是有其特定标准的。正如荀子所言:

2)“春秋五霸”榜第二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郑庄公。

这个榜单出自《鲒崎亭集外编》。《鲒崎亭集》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全祖望所著,因其家乡鄞县古有鲒埼亭,并自署鲒埼亭长,故名。《鲒崎亭集》包括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全氏的这个榜单非常特别,除了打首的齐桓外,余者皆为晋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全祖望在文中说得很清楚: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上文中的关键词,是“以讨伐为会盟主”,再简洁点,就是“会盟主”。其实,早在司马贞之前,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就对司马贞之“霸”有过透彻地解析:“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上述五人,都曾有会盟诸侯之举,故称伯称霸。这点,在现代商业或社会活动中,只要是组织者,不管实力如何,是都可以坐主席台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7)“春秋五霸”榜第七组: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与晋悼公。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老大,为何产生这么多的霸主呢?

4)“春秋五霸”榜第四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吴王阖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战国七雄”的答案是标准答案,但是,“春秋五霸”却说法不一,甚至连初、高中课本都不统一,这样的题目是很难作答的。初中历史书上收录的“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而有些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春秋五霸”,又变成了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当时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诸侯国林立。当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是,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并非只有五人,竟达12位之多,如果让你选择,谁才会是你心中的真正霸主呢?

但凡学过中国历史的同学,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两个词,大家都能脱口而出,其含义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春秋时期五位最有成就的诸侯王者与战国时代的七个强大诸侯国。有过考试历练的同学,都会有个一致感受,那就是“战国七雄”比“春秋五霸”要好背,“战国七雄”者,“齐、楚、燕、韩、赵、魏、秦”是也。

这个榜单出自《四子讲德论》。《四子讲德论》为西汉王褒所撰,是一篇歌颂当时朝廷的作品,后被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昭明太子)收进《昭明文选》。王褒西汉时期辞赋家,才华横溢,与扬雄并称“渊云”。在王氏版的五霸榜中,变动也不大,前四位仍然在榜,只是将最后一位的郑庄公,换成了越王勾践。

周灭商后,周天子论功行赏,分封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制”。周天子辖下的诸侯,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不同,受封地的面积与人口也不同。周天子到底分封了多少诸侯(诸侯国),史无定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吕氏春秋·观世》则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3)“春秋五霸”榜第三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越王勾践。

阖闾也是个狠角色,他虽然没有会盟诸侯之举,但却靠一个狠字称霸。阖闾的上位史就充满血腥,因为,他就是专诸刺王僚的幕后主使。吴王僚被刺后,他夺取吴国王位。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阖闾的死也很惨烈——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剑斩落脚趾,重伤而死。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正如前文所述:霸者,政之名也,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体制是因为当时西周原有的礼教崩坏,同时又面临着外患的侵扰,而周天子却并不是一个靠谱的领导,有着能带领大家的领导能力的人。于是这个环境下,需要霸主。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但是,历史总逃不脱盛极必衰的魔咒。晋平公以后,晋国君权旁落,成就了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个榜单是出自《史记索隐》。《史记索隐》的内容为考证《史记》中的人名、史实、司马迁生平等等,为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司马贞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中说:“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索隐】:伯音霸。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1)“春秋五霸”榜第一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宋襄公。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最后给大家一个参与互动的小话题:历史上的“春秋五霸”达12位之多,如果让你选择,你心中的“五霸”会是谁?他们又该如何排名呢?请分享一下你的春秋“五霸榜”,让大家一同来打榜吧!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战国七雄”榜非常统一,“春秋五霸”榜为何如此混乱呢?这是因为,人们评判“霸”的标准不一,所以,上榜者各异也就不足为怪了。下面老黄就给你一一分析不同榜单的霸主与标准。

(图片来自网络)

以老黄猜度,越王勾践是凭实力入榜的。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吴越之战中落败被擒。此后,他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平吴后,又引兵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成为一代霸主。

晋国的灭亡,标志春秋时代的终结,“战国时代”的来临,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章。如果晋国不亡,秦国能否一统天下,还真难说。晋国四公之所以能一同榜上有名,凭的就是霸主之国的底气。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在这样榜单中,除了会盟被俘的宋襄公重回榜单外,与上一榜单不同的是,吴王阖闾又被其子吴王夫差所替代。夫差是吴国的末代君主,是个悲剧性人物,但是,他的前半生却是辉煌的。其父死于越人之手后,夫差为了洗雪吴人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吴国迅速强大,最终打败越王勾践。胜利后,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夫差不听忠良之劝,而将勾践释回越国,结果国破家亡,自己也只能以死谢国。就凭他击败日后的霸主勾践,其实力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

这个榜单出自《汉书注》。《汉书注》是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所著,为其晚年力作该书汇集了二十三家前人注释,又有自己的考证,是现存最早最为通行的注本。与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胡注并称为四大注。这个榜单就出版他的《汉书注·诸侯王表》。

“然则五霸之目,究以谁当之?曰齐一而晋四也。终晋之霸,由文襄至昭顷,凡十君,然实止四世。文公垂老而得国,急於求霸,旣有成矣,而围郑之役,见欺於秦,此其所深恨也。幸襄公眞肖子足以继霸,自灵以後而始衰成公,以邲之败几失霸,至景公而复振,至厉公而又衰,中兴於悼,其规模赫然有先公风,平公以後至昭顷,则无讥矣。故文也襄也景也悼也。”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