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78

中国第一机床企业陨落(曾碾压德日企业,世界第一,今负债700亿)

大财经2024-01-22 13:00:370

无奈之下,他开始从商业银行贷款,这就像是打开了洪水的闸门,在没有实现利润率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不断增加杠杆的方式来维持企业运转。

2007年,他组建了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上海分公司,全力打造“上海团队”,要在数控机场领域走出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

关锡友和沈机集团,终于登顶!

当时的沈机基本依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生产,成了东北地区的龙头企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与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关锡友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随后来到沈阳机床厂旗下的中捷友谊厂工作。

科技进步自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产业升级也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如果沈机能够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布局规划,或许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


经过重组之后,沈机于2022年实现了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扣非净利润仍然亏损1.86亿元,这当中存在经济环境、不可抗力的影响,不能否认的是,重组后的沈机,盈利能力明显得到加强。

于是关锡友在德国工厂的5S管理方法基础上,重新规范了企业的制度,极大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

前行的道路上总是有很多磨难,沈机的案例也让更多的国内制造业企业,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方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那段时间,还赶上沈机收购的德国西门子旗下的机床公司负债2000万,急需资金救场,上海团队每次要钱都是好几千万,压力重重之下,身在德国的他甚至想到了从宾馆的楼上跳下去。

机床可以说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具,利用它才能生产各种工业门类所需的零件,50年代生产出的机床,更讲究皮实耐用,对精密度的要求不高,用这样的机床生产出的零件,经常还需要一些老师傅手工打磨之后才符合标准。

但是关锡友始终放不下“数控机床”的梦想,不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始终无法占据行业的制高点。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锡友对数控机床的执着追求,让沈机成为世界机床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但在资金链、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战略失误,最终让沈机快速陨落。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拥有一大批响当当的制造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就是其中之一,曾经力压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机床厂,但却在2019年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

沈阳机床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日本三菱财团在沈阳开办了一家矿山机械修配厂,早在解放前,这里就有一群熟练操作机械的老工人。

当时国家对沈机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实现数控机床技术的不断超越,而关锡友也将此作为自己的目标。

而西方国家的机床发展,已经走在了数控的道路上,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可以实现精度极高的机械操作,从而生产出非常精密的零部件,自然会带动相关工业体系整体的进步。

无论是产业经济,还是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关锡友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必须迎头赶上,否则,中国将永远无法在国际上拥有一个强国的地位。

回国之后,关锡友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同事,并积极在技术上进行改进,不久,他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并且一路作到了中捷厂的厂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年轻人开始了他的“沈机之路”。

1953到1955年,苏联向该厂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及重点机器设备,“沈机”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次腾飞,成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当中,仅次于苏联的最先进的机床厂。

到了日本,他才发现这里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国内,一顿早餐的饭钱就相当于他们一个月的工资。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上路,关锡友只能咬牙坚持。

更有很多人说,如果沈机停留在旧有机床的“舒适圈”,不向数控机床跨出这一步,那全中国就没人能去做这件事了。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国家整体的宏观发展之下,有的企业抓住机遇顺势而起,也有的企业错失良机而逐渐衰落。

沈阳机床集团有着怎样的发展经历?最终为何会走到破产的境地?

作为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很多人会选择到办公室进行科研或是行政工作,但关锡友更愿意在生产一线去研究产品,主动要求到基层车间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数控机床在日本已经成为工业产业的通用配置,而我们国家培养的技术工人还停留在手工使用锉刀的层面。

沈机未来将突出高端数控机床制造能力,并增强智能制造、高端生产线及装配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巩固行业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但是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荆棘,数控机床,是一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项目,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还要大把的往里面砸钱。

高昂的研发投入,不成比例的市场回报,不断增加的资金杠杆,这就像是一场豪赌,只不过结局早已注定。

中国制造业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总量还是科技水平都得到了显著发展,自2010年以来,我国每年的制造业增加值都稳居世界第一。

就是在这样的“死磕”之下,2012年,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上海团队研发的名叫i5的数控机床量产成功,这让关锡友总算松了一口气,他相信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打一场翻身仗。

#来点儿干货#

同年,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加德纳公司的数据显示,沈阳机床集团2011年实现机床销售收入27.83亿美元,约合180亿人民币,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一位。

那一年,关锡友荣耀加身,但他并没有多少喜悦。

通过对德国同类工厂的考察,关锡友认识到除了技术研发,工厂的管理水平、工作制度等相关环节,都会对工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应对已经出现的资金链问题,关锡友采取了冒险的市场政策,将i5以极低的首付租赁给客户,客户可以按照使用时间或者工件支付后续费用,这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占领市场,但却造成回款周期长,回款金额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甚至造成坏账、死账。

改革开放以后,沈阳机床厂亟需摆脱这种困境,全厂上下进行了大幅度制度改革,鼓励科研创新,从1981至 1985年共研制新产品58种,填补国家25项空白。

但是苏联的工业样板并不是一直领先的,在“冷战”期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持续进行。

整个机床行业内卷严重,利润率低到不可想象,即便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实际的盈利增长并没有跑过负债的增长。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业企业,沈机承载了数代人的工业制造梦想,希望它能够劫后重生,再次迈向辉煌。

2002年,关锡友被任命为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整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一力承担。

即便是苏联,也不得不悄悄从日本东芝集团购买数控机床,去生产自己的精密零部件,到了80年代,这种问题就更加的凸显出来。

工厂的领导对这位踏实肯干的大学生非常欣赏,外派他到日本去接受培训,学习大型龙门五轴加工中心机床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领域,关锡友对这次机会倍加珍惜。

到1957年,产品品种发展到14个,全年机床产量3411台,出色完成了一五计划中的各项指标。

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同时,i5的市场反响并没有预期那么好,当时无论国内外,机床行业普遍疲软,i5的销售额甚至抵不上沈机的其他普通机床,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沈机的负债规模越来越大。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此时的沈机在技术上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焕发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关锡友很清楚,i5的研发投入大约为30亿,再加上产品开发、厂区改造等等费用,总投入约为100亿元。

沈阳解放后,新中国开始紧锣密鼓的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在“一五”期间,沈阳机床厂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规划发展的基础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工厂,因而后人都喜欢将这里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

到了2019年,企业各方面的负债纷纷曝光,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沈机总体负债竟然达到了789.36亿元,而总资产仅为185.89亿元,早已资不抵债,这种情况下,只得申请破产重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