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28

一年狂揽2575亿(吸血中国人的金龙鱼,如今现状如何)

大财经2024-01-03 13:14:180
郭孔丰

过去金龙油便宜却品质好,让其它的粮油企业毫无还手之力,而在垄断了市场后,品质却开始大不如前了,消费者自然不买单。加之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见世面的开拓,也逐渐知晓了“调和油”的真相,货比三家之下,拥有比金龙油更好的选择。

粮油行业事关国计民生,2020年金龙鱼陷入的转基因油风波,给品牌形象带来的影响在外资身份下无疑是雪上加霜,人们群起而攻之:赚着中国人的钱,却卖这种产品给我们?

作为大马首富,郭鹤年靠甘蔗种植、制造糖起家,也被称为“亚洲糖王”,占有全球糖产量的20%。除了糖业和粮油,他的业务还涵盖了酒店、饮料、房地产等等,触手遍布全球,一手缔造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诚然,拥有资金如此雄厚的背景,也挽救不了名声每况愈下的金龙鱼集团。这其中就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二点便是揭开了“国货”的面纱,过去很多人选择金龙油,除了看重它的知名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名和营销手段,让老百姓误认它为本土品牌,在知晓金龙鱼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外资企业后,自然就转而选择其它国产粮油。

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您将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您的每一次分享和点赞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科普大点声

随着国民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问题,更加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市场本位也逐渐向消费者本位转移,人们不再满足商品最基础的功能,而是寻求原材料的工艺和技术,是否科学,是否转基因,有没有足够权威的数据和文献做支撑

第一点就是价格问题,作为国内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加上主营的还是关乎民生的刚需产品,在粮油赛道本该不愁市场和销路,然而,上有国家的刚需控制,下有大豆原料价格的双重夹击,在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面前,本有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其利润率和毛利的下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调价权和控成本的权利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难以喘息。

然而最关键也是导致金龙鱼卷入舆论风暴的主要原因,还是转基因油。

但随着一家粮油企业的出现,彻底改掉了老百姓的“打油”习惯,小包装食用油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人们彻底脱离了大油桶的劣质二级油。而这家企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跃成为了粮油的龙头企业,年最高收益甚至高达惊人的2575亿,它,便是家喻户晓的金龙鱼。

金龙鱼集团的创始人叫郭鹤年,也是最早洞察到中国粮油市场这一蓝海的人,其旗下的嘉里粮油凭借着出色的营销策划管理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让金龙鱼迅速站稳脚跟,以便携食用油在中国市场全面铺陈。同时,他还以80%以上的糖业份额控制着三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达到了上千亿。

而说到郭鹤年,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他的侄子——郭孔丰。如果说金龙鱼是郭鹤年商业版图中的一部分,那么郭孔丰则是全面推动它的人。1986年,郭孔丰在马来西亚注册了“金龙鱼”商标,开始销售小包装的金龙鱼油,但他并不满足于马来西亚的狭小市场,一次在中国街头,看着粮油店前大排长龙的中国妇女,望着黑黝黝的二级散装劣质油,他嗅到了商机,立刻向叔叔告知了自己的想法:到中国去,建一个食用油精炼厂。得到了郭鹤年的大力支持。

据悉,随着新消费投资的火热,预制菜也成为了众多资本看好的赛道,我们熟知的马云便斥资千万成立了“马家厨房”,这样的大好机会,相信金龙鱼集团也不会错过,这样的金龙鱼,你还会支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说起金龙鱼集团,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即便你没买过它的粮油,也必然听过它的名字。但它并不是什么地道的本土品牌,虽然总暗戳戳以老国货自居,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外资企业,老板为马来西亚人,凭借名字的伪装,一度成为了粮油界不可撼动的巨无霸。

而他们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乘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势,一举成为了粮油行业的巨头。不仅如此,随着郭鹤年的投资落地,许多的在外华人也受到感召,纷纷投资起了内地实业。

目前,关于转基因的研究尚且还是个未知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对转基因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无数舆论压力和极具波动的市场大环境,已然将金龙鱼卷入了旋涡。

郭鹤年

如今的市场环境变化万千,在重压之下,许多传统品牌纷纷都在寻找新的破局和增长点,进行品牌形象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金龙鱼虽然在主营业务的创收严重受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型,但凭借着老牌粮油产业的地位和知名度以及背后母公司强大的资本支撑,相信仍然能在国内占据极大的市场。

关于转基因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性,所有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曾经有北美的转基因专家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纵向遗传,转基因是横向遗传,打破常规的遗传方式。此前也有科学家通过小白鼠做过实验,隔代不生育。在一些食品安全系数极高的国家,转基因食物都是被禁止的。

我想,除了庞大的中国市场,也离不开郭鹤年作为一个爱国华侨对国内发展的真心关切。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百姓想要吃油,都得拎着玻璃或塑料空瓶去粮店里打上一斤豆油,要是再想买点别的,还得跑到隔壁副食店打去。粮店的油通常都是百来公斤的大铁桶,桶身遍布着淌下的油污,阀门一开,暗棕色的油便徐徐流入瓶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