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44

英国学者很幽怨(明明经济早就超过美国了,中国怎么就不肯认呢)

大财经2023-12-14 11:31:020

吉尔斯先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经济建设,最重要就是要福泽苍生。如果不能共同富裕,徒肥一己之私,又怎么会天下太平呢?

你可能会觉得,不用美元,而是用欧元或人民币来统计美国GDP的做法简直是离经叛道、荒谬至今。但我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因为那些正儿八经的经济专家早就这么干了。以前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为例,卡尼之前曾经说过,在脱欧之前,英国的经济规模起码也能达到德国的90%,但到了2022年底,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70%。

区区一个这样的第一头衔,到底代价有多大?还请先生您三思了!这个头衔,我们就送给先生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很多西方人反感吉尔斯的这篇文章,说他是被我们给收买了,这篇文章是拿人民币写的。但我觉得吧,吉尔斯先生从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纯正的西方经济观察家,他的讨论立场仍然是根植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他没有任何想要背叛美国或欧洲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把我们抬出来鞭策一下西方而已:我们得支棱起来啊,不然以后在中国面前就真的抬不起头了啊。

中国好,是为了世界好。世界好了,中国才会更好。和“天下第一”的虚名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万岁,以及世界人民大团结的万岁,才是更值得我们亿万炎黄儿女为之砥砺前行、奋斗千秋的更高追求。至于世界霸主,武林至尊一类的腐鼠头衔,谁爱叼走谁就叼走吧。

类似例子不仅只有这一桩。许多新闻机构在报道各国经济规模的时候,总喜欢玩弄那些愚蠢的市场汇率游戏。如果按照它们那套春秋算法,今年日本就会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位置让给德国了。而与此同时,美国却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还是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不管怎么说,错误的比较,最终只会导致错误的决策。欧盟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其实并不难,只需欧洲央行将利率提到足够高的水平,再将欧元升到必要高的阈值就行了。不过这并没什么用,至多也就是欧洲体验一下暂时性的自我感觉良好,直到这块遮羞布再也遮掩不住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一如现在的美国。

忘了那些吹嘘美国的经济增长有多迅猛,又或者是断言美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的评论吧,都是虚的。美国经济这把属实是拉在裤子里了,也不知道当初拜登举杯庆祝时的酒味儿散了没有。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此巨大的经济跌幅,很可能都意味着美国梦的行将就木。

我能理解美国人现在的情绪,否认变化的发生有助于为他们构筑一座逃避现实的心灵宫殿。而对中国人来说,只要不当那只出头的鸟,中国就不必操心那些现在正把美国人给愁得焦头烂额的长远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债务减免,以及承担起为全世界提供物质和安全保障的责任。

按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的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早在2017年前后,也就是在川普正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那阵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实就超过美国了,现在中美的经济差距更是拉大到了22%,说一句中国遥遥领先都不为过。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英国早在19世纪末其实就已经失去了经济霸主的地位了,但即便如此,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却还是抱有一些自大的幻想。

不光我这么觉得,国外社交媒体上很多外国网民也是这么觉得的。推特(现在叫X)上有位名叫@阿尔诺·贝特朗(Arnaud Bertrand)的英语用户最近就在他的个人账号上分享了《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截至目前,他的这条推特已经收获了超过35万阅读,1600多次转发,4200多个点赞,以及150多条评论。在这条推特动态的评论区下面,许多外国网民都忍不住感慨:

这不是因为德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取得了飞跃性增长,也不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在这几年里出现了大幅衰退,而是因为英镑在过去几年来相对欧元的汇率下跌了。

当地时间12月6日,英国老牌主流媒体《金融时报》上刊登一篇题为《对不起美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你们的了》(Sorry America, China has a bigger economy than you)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金融时报》的资深经济评论员、伦敦大学学院政策实验室荣誉实践教授克里斯·吉尔斯(Chris Giles),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当下的美国,尤其是美国经济,发表了一番放眼整个西方舆论界都堪称炸裂的言论,让我这个中国人读起来简直有种汗毛竖立的感觉。

好险好险,得亏不是所有的英语读者都跟推特上的那群明白人似的。看到《金融时报》评论区里头的近450条回复,大多都是在骂吉尔斯的,骂到后来甚至都逼得《金融时报》把评论区给关了,我这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要不然,若干年来,战忽局那么多领导同志的鞠躬尽瘁、前赴后继,怕不是都要付之东流了。

记住了,不管你用美元统计出来的中国经济规模比美国的小多少,中国人最终都是花费人民币来武装他们的解放军的,而不是美元。所以你纠结中国的GDP纸面数据比美国的少多少,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毕竟解放军要揍你的时候,他又不是看你纸面上有多少美元的。

这大概是我在过去半年多来,在西方主流媒体上看到过的、写得最有见地的经济评论类文章了。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我在阅读它时的心情,我今天打算破一回例,对吉尔斯这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文章做全文编译。为方便大家咀嚼消化,编译过程中我会对原文作一定的删改和补充。如有对原文感兴趣的同志和朋友,可以根据我前面提到的相关线索按图索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美国的GDP啊,都是水。利息支付和财务费用占去了大头。280美元的中国抗癌药,到了美国之后批发价居然暴涨到了8700美元……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简直不胜枚举。”

美国人的“天下第一”,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根据美国精神科医生库伯勒·罗丝提出的‘悲伤的五个阶段’的相关理论,对于中国经济已经反超美国的事实,现在的华盛顿大概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也就是否认和愤怒。接受现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金融时报》本质上也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一把宣传号角,我能想象这篇文章在发出来的时候要面临多大的阻力。”

“对不起,克里斯,但你显然缺乏对经济学和事实的基本了解。中国的GDP统计方式与美国不同。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核算债务。因此,中国的GDP数字是通过人为手段故意夸大的。中国还会操纵他们的货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数据并不可靠。我很遗憾地说和你说,美国的经济仍是至高无上、无可匹敌的。为了自由,我们希望美国能将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

我之所以说《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读起来,会让我有一种汗毛竖立的感觉,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吉尔斯确实是太敢说了。他不光是把美国经济的裤衩子给扒了下来,同时也把我们中国的经济给架到了火堆上。

当然,除了肯定的评价,质疑的声音也不少,只不过不是在社交媒体上,而是在《金融时报》的评论区里:

在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看来,相比美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曲线永远都是一条渐近线——可以无限接近,但是永不相交,更别说是超过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曲线之间,仿佛存在着一堵始终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而这堵墙的名字,就叫美元汇率。

因为美元汇率的存在,在全球经济版图上,中美两国始终处于伯仲之间——美国永远是大的那个,而中国永远是小的那个。这种排名也许会让中美两国都能得到安全感——中国人偏好藏富不露,担心枪打出头鸟;美国人喜欢独领风骚,生怕失去优越感。

吉尔斯关于中国经济的那番“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观点,可能会受到一些中国人的追捧。但要我说,就算有朝一日中国经济真的如他所言,登顶第一了,我觉得这其实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大不了我们重新定义一下“天下第一”这个说法的内涵嘛。

为什么我们应该用PPP而不是GDP来衡量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呢?因为这是有事实根据的。例如,早在2010年,中国的电力产出规模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而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也就是有些人所说的“与美国相比,中国经济据称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电力产出规模足足增长了45%,而反观美国这边呢?基本持平,没有多少变化。

“曾几何时,英国的《金融时报》是不会发表如此错漏百出、通篇胡话的垃圾文章。让这样的东西发表在《金融时报》的版面上,这就是一桩活生生的悲剧。”

原文编译部分就到这里,现在该我来聊聊我的个人看法了。

达则兼济天下跟强则为所欲为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我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当所谓的天下共主才如此奋力拼搏的。力争上游和俏不争春并不矛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来都是辨证统一的,只是吉尔斯这个西方学者理解不到这一层罢了。

统计数据必须得结合实际的证据,才有参考的价值。

在《狮王争霸》的最后,黄飞鸿送给李鸿章的那番临别赠语是怎么说的来着?稍加修改,我觉得作为本期内容的结尾也是合适的:

“中国的经济早就超越美国了吧?中国经济以生产、资源财富和出口为基础。而美国的则是以服务业和经济操纵为基础,例如国防支出和储备货币地位。一种是实体经济,另一种是靠意识形态支撑起来的虚拟经济。哪种更具竞争力就不用我说了吧?”

而我们的“天下第一”,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当我们将国与国的经济规模进行比较的时候,这中间其实是有一项基本要求的,即参与比较的国家的国内数据和国际数据应该给出相似的结果。翻译成人话,意思就是:在统计经济的时候,你不能光只是算某个国家的纸面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它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学界最终发明了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这项统计工具,它允许经济学家们基于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来进行比较。虽然这项工具并不完美,但它至少是相对靠谱的。无论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还是军事力量,PPP的数据总是要比它的GDP更可信的。

《对不起美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你们的了》

他看穿了我们中国人喜好“闷声发大财”的固有心理,而且还迫切地想要把他的发现介绍给西方世界的英语读者。他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两个目的:一、鞭策美欧,希望西方早日幡然醒悟;二、绑架中国,想让我们承担更多责任。

当你查看相关证据时,这些数字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那就单纯只是在玩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罢了。

我估计吉尔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个人的心情都是非常郁闷的:“哎呀,你们中国怎么不是印度啊。你们要是印度,你们早在2017年就超过美国了。你们早一天出头当鲶鱼,我们西方经济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潭死水了。”

而在欧洲,尤其是对那些希望推动经济改革的欧洲人来说,他们也很喜欢强调欧洲的落后感,因为这会让欧洲的变革需求显得更加紧迫。

从根本上讲,吉尔斯的这套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维,总觉得天下需要一个共主来管,而就如今的世界大势来看,这个共主的位置很可能要让中国来坐了。吉尔斯对此并不乐见,因为中国人在骨子里还是内敛的,不喜欢出头,也不爱承担那些冠冕堂皇的所谓“道义责任”。他打从心底里还是希望美国治世能够延续至千秋万代的,虽然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渺茫就是了。

《金融时报》此前曾经刊登过一篇报道,说是美国的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取得了高达5.2%的惊人年化增长率。如果各位《金融时报》的读者还记得那篇报道的话,那么请容许我向您介绍一下刚刚过去的11月份所发生的事情:同样是年化增长率来计算,仅11月当月,美国的经济就萎缩了大约30%。

“相信这种毫无意义的废话,你就中了美国寡头的下怀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曾经向外界透露过一个轰动一时的说法:早在2008年,欧盟的经济规模其实就已经超过美国了。而反观现在呢?美国的经济规模反倒比欧盟的超出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来的表现比欧盟的更好吗?不完全是,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对欧盟的“后来居上”,更多其实还是托了美元低位反弹的福。

“这篇文章就连标题都是错的,它所提到的任何关于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统计指标也是错的。我们都知道它们是错的,可问题是——为什么《金融时报》的编辑会允许这样的文章发布出来?严肃的分析家是不太相信中国的官方经济数据的!这一点难道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吗?”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呢?不然中国的经济怎么会增长得这么快呢?除了制裁之外,美国经济也没有其他办法能和中国一较高下了吧?”

各位不用担心我的精神状态,我没有智商欠费,我现在的脑子清醒得很。我前面所提到的统计数据是正确的,但是不一定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给出来的数据,是我在参考了美国11月份的经济表现之后,根据市场汇率,将美国的GDP转化成欧元或人民币来统计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