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58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细思极恐)

大财经2023-03-21 14:23:180

匡衡生卒年月不详,从诸多事迹判断,他应该是汉宣帝以及汉成帝时期的人士。彼时的西汉早已解决匈奴问题国泰民安,匡衡出生于山东临沂,曾经在汉成帝时期担任过丞相。从《史记张丞相列传中》道: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匡衡一连考了9次科举,最后才勉强做官。不过这位老兄饱读诗经,古时王公贵族遇上大事或者天灾人祸,总喜欢让人用华丽的辞藻对其进行解答,因此匡衡通过诗经当中优美的语句,得到了汉成帝的信任,也就是说,匡衡是靠着拍马屁而上位的。

且不论西汉时期各家皆是独门独户,就算匡衡作为佃户住在主家,而且和主人的卧室隔得很近,才有这样的机会偷光,但是这并不符合自然常规知识。古时的油灯照亮范围特别小,就算是给匡衡挖了个大约拳头大小的洞,也无法凭借着微弱的灯光,照亮书本中细小的文字。所以“凿壁偷光”故事本身就不成立,匡衡最后的结局,也印证了此人绝非善良之辈。

赞扬学习条件艰苦,不放弃刻苦用功,“凿壁偷光”本质含义应是如此。且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从匡衡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也并非善茬。凿壁偷光只是个美好典故,其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匡衡侵占土地遭到应有的下场,这和他少年时期有前科应该是有关系的。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凿壁偷光细思极恐

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读书时,经常会用成语“凿壁偷光”, 激励孩子学习要刻苦,不畏艰险去奋勇拼搏,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类求学上进的良好价值取向,作为努力奋斗获取成功的榜样至今都有借鉴意义。可是“凿壁偷光”并非是个好词,它的主人公匡衡最后的下场也非常凄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为大家揭秘。

同样是《汉书卷八十一》记载,汉成帝因宠幸匡衡,赐予3100公顷的土地,郡治测量土地时多划出400公顷,匡衡的总土地面积就达到3500公顷。贵为丞相匡衡此时隐瞒不报,事后遭到同僚揭发,汉成帝大为恼怒,将匡衡丞相职位剥夺,所赏赐的土地也尽数收回,贬为废人后匡衡郁郁而终。所以匡衡“小而窃光,大而窃国”,这个“偷”字本就是贬义词。匡衡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凿开墙壁借取亮光读书,但是没经过别人同意,这是否也是种偷盗行为?晚年时期的匡衡当上宰相早已“呼风唤雨”,为了多出的土地却丢掉丞相之位,被皇帝贬为平民,这是否是得不偿失?古人云“故君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似乎是对匡衡最好的诠释。

匡衡一生在官场也是做得平步青云,但他最为人熟知的并不是当上丞相,还是小时的“凿壁偷光”。《汉书卷八十一》明确记载匡衡的出生非常贫困,给人打短工做佃户。14岁的匡衡拜得同乡博士为师学习诗经,白天需要给主家帮工,到了夜晚匡衡希望利用这空闲时间学习诗经。匡衡本就是贫苦之人,汉朝用的都是油灯(动物油脂很贵),平时百姓家中能点灯也是非富即贵。匡衡知道隔壁主家有夜晚点灯的习惯,所以将墙壁凿洞方便自己读书。幼年时期读到这则故事还是比较励志,但是等到有了思维判断能力才觉得,“凿壁偷光”简直是漏洞百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