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829

基于当下现实的经济观察(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都去哪里了)

大财经2023-12-01 15:53:460

第二,从保障维度,改善消费市场环境。

不被关注的M1,实际上揭示了当下中国金融系统和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并不是简单的空转,而是更进一步的凝固,流动性降低。

绝大多数人都盯着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M2,动不动就是用通胀来贩卖焦虑,但是基本没人去讨论M1,这就是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可悲的地方。

第一,国家必然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部门收入。

消费,首当其冲。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如果没有涨价去库存和六个钱包,那许多小地方通过考学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以及他们还在小镇生活的父辈、祖辈,可能目前的收入都足以让他们憧憬未来,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可能足以大幅缓和当前外需减少的痛苦。

态度是有了,要承认,但是显然这个力度和效率,还不够,债务上让利,对债务本身的压力缓解有效果没错,但是要说对消费有多少促进,就谈不上了,毕竟债务还在。

别的国家不知道,但是在中国,只有想不想做的说法,没有能不能做的疑虑。

2. 提高工人薪资,增强消费底气;

当下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是痛苦的,消费降级现象,是存在的,物价承压,难涨易跌,也是现实情况,但是,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需求的。

第三,从结构上,需要为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化解,提出明确的路径。

没有争议的是,居民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所以,接下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即使初步规划通过消费拉动经济的思路实现不及预期,但是继续改善居民消费的趋势,并不会改变。

不管是从最新的1-10月份经济统计数据,还是金融方面的社融,消费情况等等维度来看,2023年过去的时间里面,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力相对低迷,购买力长期无法消化产能的结论,没有多少争议。

是大多数老百姓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张到极限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其实很低。

好听的话谁都会说,比如什么“消费持续恢复提升,零售总额增速逐月加快”这样的表述,不好意思,领导和政府喜欢看,不代表老百姓就承认,从现实角度出发,2023年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或许比这些经过绞尽脑汁构筑出来的体面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中国居民消费在2023年所表现出来的减弱和低迷,实际上从经济逻辑上去找出原因,并不困难。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是高房价对应的债务,对居民消费现实遏制挤压,甚至是绑架的存在,话说回来,居民买房这个事情,如果算作是消费,那么中国的消费能力,实际上完全可以说碾压美国,冠绝全球的。

至于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

2023年已经正式走向尾声,从经济角度来看,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最大的超出预期,恐怕就是年初定下的“消费拉动”规划,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兑现。

但是,买房算不算消费呢?

……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作,最重要的,还需要政府部门,从管理型,有转向服务型的决心和行动,2023年最好的案例,就是山东淄博。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地产低迷,导致货币创造信用放大的渠道堵塞,所以央行增发的货币只能在金融系统里面进行所谓的“空转”。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走入微妙时代。或者说,命运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如何发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拭目以待,心怀期待。

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因果逻辑,才谈得上治标治本,对症下药吧?

中国大陆与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6. 促进城乡一体化,激发消费潜力;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其实并不复杂,总结下来,5个方面的内部因素:

经济逻辑和结构上说清楚了,那么从中国国内的流动性上来看,制约影响居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长期被忽视了。

看清本质,找出原因,大道至简,其实不难,接下来,就要看国家如何平衡,选择,以及行动了。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一是人口数量红利加速衰减是底层原因,如国内劳动力人口达峰、人口老龄化加剧、城镇化放缓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已日益凸显。

而且,过去增量阶段推高的房价,提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率,收入增长却没有实现同步,那么从消费上来看,和发达国家就没有办法比了。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2023年,是中国国内经济从疫情冲击影响之下破局重启的关键之年,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消费这个东西不需要什么刺激,更不需要什么金融支持,如果国家对于消费拉动经济的思路不变,那么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利于民众的政策和规则调整利好出现。比如以下几个方向:

放眼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出口动力减弱,需要快速释放内需空间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政策端亦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系列因素在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扩大,因此有必要在政策端继续发力。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那就是过去长期主要依赖的流动性释放工具,也就是房地产,效率降低,不能发挥主要作用,而具有取代效果的国内金融市场又不具备赚钱效应和行情表现,难堪重任,所以,不管M2多高,在中国没有引发通胀不说,基本上都完全淤积和固化在银行系统里面了。

如果企业(或者它购买的资管产品)拿资金进行证券一级市场申购,那么钱就去了证券发行企业那里,形成企业存款,也就不会形成非银存款。这时,既然钱去了发行企业,就不能叫空转了,而是支持实体的,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两道“中间商”(借款企业或资管产品)。

文章开篇的那个话题,是头条平台前几天推送给我的热点创作邀约话题,一直没写,借这篇内容和思路都比较契合的文章,进行一个话题参与。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民生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切实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当然,消费者可能会认为商品价格下降是好事,但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危险的循环。

如何解决中国市场的消费困境,激活经济增长,显然是当下中国国内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中小微企业运行,同时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居民消费减弱,都有哪些原因?#

高M2,和通胀,貌似有直接关系,但是2023年,上到企业下到个人,普遍的感觉是什么?

就连本人,在过去也长期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符合现实,是具有合理性解释意义的。

三是国内城镇居民购房负担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达约三成,对其消费支出的挤占偏强。

二是要着力净化消费市场环境,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依法打击侵权假冒、坑蒙拐骗、泄露隐私等行为,引导市场有序竞争,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一点尤其重要,什么消费金融支持,各种手段刺激消费,实际上本质上还是想着给原本已经在房贷压力之下的居民部门头上加杠杆,典型的竭泽而渔,极致压榨,不是长久之道。

但当前的情况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已经微乎其微了,根本无法替代满足外贸受限那部分产能。

1,当下中国消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消费时代,路长且注定坚难,但是14亿人口基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中国的未来消费,必然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既然是涉及收入提升,那就是分配问题,毫无疑问,当前中国又一次出现了结构性改革的时机。

所以,典型的空转,会体现为非银存款增加(当然,空转形式非常多,还有其他方式,就不一而足了)。

5. 优化税收政策,释放购买力;

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和投资,工人失去工作,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萎缩。

来看下近年的M2结构: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与不均衡,抑制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

具体来看,想要实现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恢复和增长,几个具有确定性的引导方向,是值得重视的:

五是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拉低了整体消费的收入弹性。

1. 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刺激固化的增量货币产生流动性;

背负债务,消费是很难有什么想象力空间的,无债一身轻,有钱谁还不会消费?

10. 打破行业垄断;

二是私企经营恶化拖累就业基本盘,不断冲击居民收入与消费潜能。近年来私企和个体户已成为国内新增就业的主要提供者,但2017-2022年私企接连遭受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轮内外部冲击,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竞争力下降,严重拖累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没有流动性支撑,经济环境哪里来的活力可言?消费市场又有什么想象力可言?

所以,看问题,还是要看到关键的,中国的消费到底行不行,其实存在一个官方定义上区别。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图片来源:网络

很现实,要么外贸改善,要么国内收入提升,要么两者同时发生,否则中国的消费拉动经济,只是一厢情愿。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冬日生活打卡季#

还有1个方面的外部因素: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因为,一种较为典型的空转行为是:企业拿到贷款资金,间接用于购买资管产品(按规定,不能直接用贷款资金拿去买),企业的这笔存款(计入M1)就会变成资管产品在银行的存款,计入非银存款。资管产品开始将资金用于投资,如果在二级市场投资,比如从另一投资者手中将证券买过来,钱就去了对手方那里,一般也在非银存款(除非对手方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中取出来)。

2,提高居民收入,知易行难,但是想拉动消费,拖不起也等不得。

这就是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最真实的情况和写照:货币流动性趋于固化,经济环境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趋势。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总的来说,从结构上看:中国人的人均财富不及欧美和日韩,社会福利水平不足,使得消费的天花板和地板都较低。

所以,这篇文章,就将从当下中国国内消费疲软,内需不足现实表现的成因分析梳理入手,挖掘导致中国消费低迷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结合现实情况,对如何打破国内消费不足困局,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深入研究分析。

这里面的对应关系,值得展开说明一下:

如果企业拿贷款资金间接炒股(二级市场投资),也是同理。企业存款会变成保证金存款,这个也计入非银存款。

2023年,因为中美竞争和全球复杂博弈局势,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和负向压力,进而导致了国内地产不再具备增发货币的增量支撑,而地产又是中国国内经济环境重要的信用放大和货币创造渠道以及工具,就最终导致承接经济溢出效应的消费得不到增量刺激。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金融、财政等向实体注入的资金,主要是注入企业的,先形成M1。企业通过发工资、购买货款、分红等形式,将资金支付给个人,个人形成了存款(不再体现为M1,仍在M2中)。这就是M2和M1形成剪刀差的核心原因。

当然,房价降下来,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但是不符合国家经济长期秉承的稳健原则。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M2增速大于M1增速,M1-M2剪刀差缩小,则实体企业和消费出现萎缩,反映为经济活力下降。

但是2023年是什么情况?是居民部门存款增长,而企业部门呢?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没问题,但是终端责任和风险都往居民部门头上转移的传统思路如果不调整,那么就不要指望国内消费能有持续稳定的增长。

同时,也需要持续优化收入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居民部门整体消费倾向。

8. 推动可持续消费;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093篇原创文章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中国房地产得病了。重病。靠房地产拉动经济本来就是空中楼阁,当房地产拉不动经济的时候,全社会也立刻感受到了寒意。

这几年占比回落最明显的,就是企业存款(活期和定期占比均下降),而占比提升最明显的,是个人存款。

4. 促进创新和创业,本质上就是撬动金融;

以上,就是从现实出发,对2023年以来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消费低迷现象,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文章最后,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2023年以来,M1增速显著低于M2增速,这个引起了大家关注。

因此,空转往往表现为非银存款的大增。

3. 提高社会福利,建立消费信心;

先看非银存款,近年保持在10%左右,非常稳定,并没有发现空转大增的局面。当然,空转肯定是存在的,只是说它的程度没有大增。再看2015-2016年,空转最严重时,非银存款占比达到过12.5%(2015年7月)。后来随着严监管,占比有所回落。当然,非银存款占比也并不全是空转,还体现了这几年资管新规执行之后,资管行业获得了大发展,非银存款占比自然是不会回落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外贸带来的经济增量指望不上,那么国内就必然会成为存量环境,存量环境谈分配调整问题,那么大家懂的,那就是需要可控的,可行的向富裕少数群体,既得利益群体进行财富再分配改革,这事不会容易,但是却是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大陆的经济一直依赖三方面:一是出口,二是地产,三是服务。服务是最末端的,地产是高度依赖外部增量带来的货币增发效应的,关键还是在于出口。

消费环境在居民消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中国储蓄率依然大大高于欧美,也高于日韩。中国储蓄率在37-38%一级,日韩在34%左右,欧元区平均约19%,美国只有5%。另一方面,中国的居民负债率(也称杠杆率,为居民负债与GDP之比)约62%,日本约67%,欧元区波动较大,在58-62%范围,美国也波动较大,在64-67%,韩国则高达108%。

是不是这个道理?毕竟,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而且优先级,是高于不顾后果的醉生梦死的。这一点,其实国家已经意识到了,2023年反人性和资本逻辑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其实算得上是国家对于居民消费拉动重视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9.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但从实践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且提升困难,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收入仍是首要选择。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依然偏低(为45%左右),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多在65%以上,提升居民部门的分配占比仍有空间。

钱紧。

统计局曾解释过房价不直接计入CPI是因为买房是一次性购买,使用多年,与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同步;买房是投资,不是消费,不能直接计入物价指数。

M0占比是逐年下降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随着电子支付越来越方便,用现金的人少了。

7.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但是,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是空转,一般会体现为非银存款大增。

日本之所以2023年国内经济呈现明显反弹,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最近文章也说了很多次,那就是导致“失去三十年”的日本房地产债务,按周期算,第一波已经还完了,没有债务的束缚,消费力自然就被释放出来了,对日本的经济拉动,非常明显。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