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765

(双11,大促过后,老问题,依旧多发)

大财经2023-11-24 13:26:160

11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2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56753335条,日均约202万条。其中,优惠价格争议、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依旧多发,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体验。

中消协认为,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低价“血拼”背后,商家和平台者应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

市民张先生也向记者反映称,其在“双11”购买电视机时,也遭遇了价格“背刺”。“‘双11’预热活动一开始,我看中了某品牌的电视机,当下就支付了100元定金。在叠加各种优惠后,还需付尾款13300元。可当‘双11’活动正式开始,重新点开商品页面,发现所看中的电视机价格已经降到了12000多元,且不需要支付定金便可以现货购买。”后来,在向客服投诉后,商家才退还了100元定金。张先生气愤地说:“提前付定金,竟然还买贵了。这种套路实在让人反感!”

中消协建议,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媒体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辨别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御能力;不断拓宽消费者维权途径,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维权信息,引导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记者 林本鸣)

“合并支付竟然要比单独支付更贵,差点被坑了。”市民黄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今年“双11”期间,她看中一款零嵌冰箱,并提前支付100元定金,尾款10819元。等到10月31日要结算尾款的时候,她点开支付界面,却发现当其选择与其他商品合并付款时,冰箱的尾款价格变成了10890元,贵了71元。“咨询客服后,客服让我单独支付,不要和其他商品一起支付。但结算尾款时,消费者若是没注意,选择多件商品一起支付,那岂不是被坑了!”黄女士说道。

促销价格争议,在今年“双11”大促期间并不少见。据中消协数据分析,今年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63757条,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此外,监测期间,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870131条,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来源:石狮日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