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465

光伏产能过剩(通威股份,逆势称王,凭什么)

大财经2023-11-23 13:01:160

而且资金来源还是自有资金和贷款。

那如何确定行业需求?

这还是在光伏没有爆发的情况下。

比如今年的光伏四大金刚价格,那可真叫一个惨,单晶致密料均价已从年初以来最高24.01 万元/吨,降到最低6.57万元/吨。

根据普遍的现金流状态,熬两年是极限,三年内一定大量落后产能出局。

通威从做饲料起家,很明智的没有选择技术门槛最高的硅片,毕竟是半路出家转行过来的,一开始就拼技术不明智。

组件的技术含量最低,反正把零件买回来组装就行,也是参与企业最多的。

不过大全能源的资产负债率仅仅只有不到14%,而且账上也有两百多亿的货币资金,这真的要夸一句。

也就是他觉得公司现在很安全,没有问题,女儿可以胜任。

这么大的产能,边际成本想都不用想,肯定低到极致。

关于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很多人都在关心事情。

所以只要有钱,都可以跑到那几个地方去建厂,买好设备就可以投产。

所以行业产能的有限性,取决于终端的正常需求,否则也不会反转。

如果理性来看待的话,主要还是前两年增长太快,把基数抬得太高,再加上竞争如此激烈,这个回落也属于正常。

不过应付票据和债券,再加上长期借款,让公司的负债率并不低。

产能过剩的担忧并不是行业需求不行,只是单纯因为扩产太快。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五年前光伏业绩占比才40%,现在已经超过80%了。

从近五年的费用情况来看,销售费用是显著增加了的。

那么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能体现竞争力的,只有产能,没有第二选择。

但是比我预想的要早了几个月,或者说产生的影响提前了。

最后剩在筛子里面的,由于产能和需求正好匹配,价格又会涨上来,继续开开心心赚钱,同时开启下一轮周期。

老刘估计是想了想,现在还不是惹这两头猛虎的时候,所以那就合作吧。

但是通威显然想留着悬念给大家猜,半年报和三季报,都没有公布具体业务数据,你们就都来猜我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不但成功渡过难关,还在低谷时期,逆势扩产,多晶硅产能从4千吨增加到1.5万吨。

第一个是各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像大全这样选择不求扩张只求自保的公司,只是少数。

我相信选择这两年扩产肯定是经过严格评估的,不可能拍脑袋决定。

但是机构给的估值太低了,毕竟现在的股价跌了这么多是事实,对于正儿八经做事业的公司,可能没那么关注股价,但是一定在乎股权。

同样还是在乐山,同样还是今年,还有个12万吨的高纯晶硅项目。

从技术角度来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四大金刚,硅片的技术含量最高,因为也可以算是半导体行业。

正是那个时候,彭小峰的江西赛维,很短时间就做到了硅片行业的老大。

之前很多做虚拟货币的,就是把矿机放在乐山,一直不停的挖金币。

这些耗能大户把工厂建在这几个地方,肯定能获得非常便宜的电价,这部分成本是很大的。

硅料四大巨头,通威、新特、协鑫和大全,其他三家的成本也至少在5万元/吨左右。

如果按照2022年归母净利润257亿来比较的话,今年想要不负增长,第四季度必须要94亿的利润。

还有电池,根据最近的集采竞标信息,P型电池已经跌破1元,只有0.993元/W,这个价格同样在很多企业的盈亏平衡线之下。

而全球组件今年的需求大概是600GW左右。

在扩张光伏的同时,饲料板块并没有落下,还越做越大,2022年的营收已经达到316亿,这几年一直都在增长。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连低价都还不够,此处省略200字,自行体会。

通威股份的负债率虽然比同行高,但是规模也不是一个层次的。

我之前不止一次深度分析过通威,也讲过通威的发展历程,以及刘汉元的创业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往期内容。

而且半导体才会对纯度要求更高,光伏电池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这个项目总投资100亿,8月18日正式通过,计划2024年完工,2025年投产。

大全的选择也很明显,本轮扩产很克制,应该是想着保存实力,这一波只想活下去。

而且因为多晶硅价格实在跌得太狠,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都不公布多晶硅价格了,怕影响不好。

仅仅不到3个亿的短期借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这么多现金,这也是公司敢用自有资金继续扩产的底气。

通威是和隆基深度绑定的,有些项目都有隆基投资的身影。

那么即便公司的市占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30%的市场份额,前三季度总销量肯定也是奔着30万吨去了。

现在公司高纯晶硅的产能42万吨,如果2025年达到100万吨,意味着两年翻一倍还多。

否则的话几百亿投下去,如果未达预期,即便是通威,也会有极大的风险。

估计是通威想了想,还是算了,咬咬牙,自己干了。

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114亿,同比增长9.15%,这是销量增加带来的增长。

第二个是未来光伏行业的需求,既然是反转,当然需求端不能出问题,否则就是全军覆没,重现2008年的惨状。

现在主流的电池无非就是“PERC电池、IB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这几种

收获自然是巨大的,到2019年,高纯硅就带来了52亿的营收,电池和组件更是贡献了123亿营收。

通威做饲料这一茬今天就不说了,反正他是鱼饲料的龙头。

上面这些优势,在行业价格好的时候,除了毛利率高于同行之外,也没别的好处。

财务费用也降了很多,这得益于公司现金流很好,账上放着两三百个亿的现金,利息收入都不少。

然后电网容量和储能决定了新能源的体量。

用“刘舒琪”在业绩交流会上说的数据,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价格分别下降约54%、30%、25%、35%。

如果按照通威公布的信息,公司硅料成本只有不到4万元/吨的话,其他所有对手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根据规划,到2024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将达到80万吨,2026年达到100万吨。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选在这三个地方,包括新疆,这四个地方是耗能大户的最爱。

早在2017年,合肥通威这一个子公司的电池产能就高达5.4GW,位居全球老大。

这还是电价便宜的情况下,如果正常电价可想而知成本有多高。

这些都是明牌,但是谁都只能看着干着急,毫无办法,行业出清已经在路上。

隆基也有硅料,但是很少,主要从通威购买,然后生产出硅片,最后做成组件。

硅料的扩产速度也是近两年达到巅峰。

#财经##股市分析##光伏##太阳能##新能源#

通威一年前股价还高达62元,如今腰斩到了27元,确实市值比较低。

即便是2015年和2018年,利润几乎没有增长,但是也没有倒退。

通威股份进入光伏行业,是2006年的事情,说到这个时间节点,熟悉光伏历史的朋友应该叫秒懂了。

看着这样的产能规模,看着这样的行业需求,很多中小企业肯定比较绝望,根本毫无可比性。

这肯定不可能,纪录终归要打破了。

就看谁钱多实力强,即便常规成本大家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能越大,边际成本也肯定越低。

这样虽然不可能争霸,但也不失为长久经营的好办法,再说万一龙头也伤筋动骨,那就有机会了嘛。

这个策略也比较有智慧,大全的体量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但是比其他中小企业又大一些,估计是不想和龙头直接竞争。

三季报没有公布具体产品销量情况,如果按照半年的表现,高纯晶硅销量17.77万吨,同比增长64%。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凭什么2025年行业就会反转?

这个项目总投资60亿,今年的年中开工,也是计划2024年完工。

所以一个月前发行了5亿的债券“23通威GN001”。

不管怎么样,在通威看来,意思很明确,现在你们都低看我了,我宁愿出利息,也不愿以现在的价格来融资稀释股权。

当然这也不是通威股份独家的优惠,没有哪家公司公布过具体的电价,但是应该都差不多。

虽然比不上去年顶峰时期的38%,但是现在也依然还有29%的毛利率,在行业内已经很优秀了。

而通威依然还是赚钱的。

只能根据对发电量和耗电量的计算和预估,但是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参数对估算影响很大,分别是“AI算力、电网容量和储能情况”。

因为新能源始终是“不稳定”能源,在保证全国用电需求的情况下,要有足够的冗余,来承载新能源电力的巨大波动才行,否则只能弃电。

其实通威之前一直都只做硅料和电池,组件业务真正入局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所以业务分类就把电池和组件放在一起了。

而且在硅料四大巨头里面,通威的负债率位居榜首。

其实通威股份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错的,毛利率并不算低。

还有成都的25GW太阳能电池和20GW光伏组件项目。

今年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选择在这个时候,把公司交给女儿“刘舒淇”,

因为大全之所以能这样选择,有他的独特性,其他公司无法效仿。

那么近两年产能的“阶段性”过剩,还在桌子上的玩家,只能大打出手。

这个事其实很重要,因为这几年通威的资本开支都很大,扩产非常猛。

所以对于硅料来说,虽然极高的纯度对工艺有要求,但是常规纯度并不难,主要取决于设备。

也就是去年324亿的净利润全部用来投资都不够。

2022年通威总营收1424亿,高纯硅贡献了619亿,电池和组件贡献了535亿,也就是光伏总营收1154亿,占总营收的81%。

那么有足够自信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2025年后将迎来一轮新周期。

这个问题由两个因素决定。

还有太阳能电池也是一样的,电池技术有一定门槛,但也不是很高,主要在于转换效率,竞争力其实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成本。

那么现金流就成为了一把筛子,账上的钱熬没了,就被漏下去了。

还有无锡尚德和天合光能先后在美国上市,也是最先跑出去上市的两家光伏民企。

那么结果很显然,通威如此大的产能,如此低的成本,必然优先享受行业复苏的红利。

你看行业都很惨,就通威背着饲料广撒钱。

那么在行业竞争马上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通威偏偏选择这个时间点如此大规模的扩产,这是为什么?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组件业务稍微要弱一点,只排进全球前十,没能当上老大。

原因很简单,公司估值太低了,损害原股东权益。

而且也都没有用定增的方式,也就是今年通威的股价虽然跌了一年,但是公司一直坚信被低估了,所以我就不定增。

那么在此时此刻,通威为什么会如此大规模扩产?而且大到不寻常。

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114亿,就已经也花了14个亿的销售费用,可见今年整年的销售费用是很大一笔开支。

所以三季报的归母净利润只有163亿,同比下降了25%,这可是通威近十年首次负增长。

这四家倒是问题不大,行业需求够他们瓜分的,但是其他公司就惨了。

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鬼才知道。

内蒙虽然煤很多,但是风电同样发达,而一般晚上的风又最大,所以风电的发电高峰是晚上,而晚上又是耗电低峰,所以同样面临晚上弃电的情况。

但是这个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公司最初选择了定增这个方式,肯定还是有资金压力的。

如上图所示,发行利率3.1%,不算高,10月19日也已经全部到账。

连通威股份都有超过20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可见仓库里的货物价格跌了多少。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其实现在通威的策略也很简单,既然要做,就做全球龙头,然后利用规模优势,低价抢占市场,简单粗暴,但是有效。

还有太阳能电池,上半年销量35.87GW,同比增长65%,根据行业的整体表现,三季度的需求也还比较好。

如果说数据不好猜的话,有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

比如在乐山的16GW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

熬到最后行业恢复正常,我就是强大的有生力量。

未来的AI智能化一定是耗电大户,这是增量部分,目前的社会用电量很好统计,但是AI才刚起步,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空间。

也就是到时候通威股份吃肉,其他剩下来的企业喝汤。

这也是通威每个投产项目都很庞大的原因,我能掏出100亿来建厂扩产,而中小型企业肯定拿不出,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

通威和隆基是一对很“亲密”的复杂关系,双方互为供应商,又是竞争对手。

而且还趁着同行奄奄一息的时候,花了50亿收购“合肥赛维”,也就是现在的合肥通威,专门用来做太阳能电池。

通威的管理能力进步是很大,规模扩大这么多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反而同比减少了12亿,一体化战略的成果还是很好的。

因为电价便宜,云南和四川水电很发达,晚上根本用不完,所以现在的抽水储能这么火,也就是晚上利用原本要废弃的电力把水抽上去,白天再放下来发电。

而这,同时也证明了其优秀。

这在任何行业都是非常疯狂的,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时候。

也正因为如此,扩产不是谁家独有的秘籍,谁都可以做,通威能做到全球龙头位置,全都是赤裸裸的阳谋。

外部环境的事实谁都没法改变和控制,但是公司内部的费用是可以控制的。

这也能说明形势确实很严峻,已经到了捂都捂不住的地步。

看样子可能还有第二期,公司账上虽然还有275亿的货币资金,不算少,但是应付款也比较高,公司运营和资金周转需要的金额也比较大,再加上光伏正处在产能出清阶段,公司现金流越充裕,就越安全。

新能源的绿色性是一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有性价比。

行业的真正热潮是从202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高烧未退。

在通威看来,两年内,行业一定尸骨累累,产能出清是必然的。

重点是产能和技术双重加持下,成本还只有行业平均成本的一半,同行们看着依然只能干着急,虽然明知道通威是怎么实现的,但自己就是没法复制。

到今年的年底,整个行业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四大金刚,产能都将超过900GW。

老一辈创业家刘汉元,1964年出生于四川,不到60岁的年纪,就让位给女儿,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而且关于这次定增的争议也不小,因为2022年刚爽快的分红,每股2.58元,反手就定增,所以引起了不少非议。

那么重点来了,现在的硅料价格如果平均按7万元/吨来算的话,这已经是在不少公司的盈亏平衡线之下了。

这个项目总投资105亿,计划分两期,一期项目2024年投产,二期项目2025年投产。

现在光伏四大金刚里面,通威只有硅片没有做,因为隆基和中环两家太大了。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本文就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讨论。

新特能源也不低,达到51%,协鑫科技也有近47%。

现在都在熬一个东西,那就是现金流,亏损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谁能成为最后“剩”下来的?

随着三季报的发布,这个问题也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其实我年初的时候,预测要到年底或者明年初才会正式进入“阶段性过剩期”。

资金来源依然还是自有资金和贷款。

通威没有硅片,所以又从隆基那购买,最后也生产组件。

当然这不是暴雷,早已经是共识,只是对计提时间的判断有差别。

终止定增后,公司将用自有资金和融资,继续推进这两个项目。

比如下图这个项目。

只要懂了光伏的底层逻辑,看业绩就很简单了,只需要关注关键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有没有异常波动即可。

前两年赚了那么多钱,资产负债率也只是从61%降到55%,而且很可能还会继续增长。

全球80%以上的光伏产业都在我们中国,当然我们自己的需求就占了大头,国外对新能源的热情也没我们高,否则就没有产能过剩问题了。

反正每条技术路线,都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所以干脆不挑,全都做,客户需要哪款,我就给哪款。

上面这三个项目,都是通威股份今年公告的扩产项目。

然后我国光伏行业就惨遭国外资本围剿,差点全军覆没,多家巨头轰然倒塌。

通威在电池领域的技术还是不错的,几大主要电池技术路线,都有布局。

通威股份在两个月前,终止了原计划的160亿定增计划,这笔钱本来是用于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的扩产,还有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那么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价格全面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毛利率同比减少了9个百分点,也就正常了。

于是让你们先打架,我现在还有很好的毛利率,也不奢望抢多少市场,即便今年的业绩大幅度下滑,也没关系,反正账上有钱,我就熬。

但是当行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差别就太大了,可能就是能否生存的关系。

虽说根据国际标准,到2050年之前,新能源发电占比要超过50%。

如上图所示,我用红色框出来的高纯晶硅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46.82%,已经跟原材料一样快一半了。

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当然是大部分赚回来的钱都投资扩产了,这两年的资本开支都是一百多个亿,三季报达到165亿,现在的在建工程也高达171亿,总共336亿。

通威在这个时候进入光伏,无疑是看中了行业的热度,以及刘汉元对光伏行业的认可度。

在2017年通威的硅料产能也才区区2万吨,但是随后就在乐山、云南和内蒙三个地区同步大幅度扩产,所以才有了2026年的100万吨产能。

因为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同比增长了91%,这远远高于行业需求增速。

而且一开始就赚了不少钱,最开始的硅料价格每吨不到3万美元,到2008年就很夸张的涨到50万美元/吨。

太阳能电池产能2024年将达到130GW,2026年达到150GW。

先是花了20亿,收购通威新能源和永祥股份,就是刚提到和隆基合伙的公司,主要是做硅料的。

这个项目原注册资本是16亿,后来与隆基共同增资,变成56亿,通威持股51%,隆基持股49%。

但是,通威至少还能赚2万元/吨。

而且资金来源同样是自有资金和贷款。

一直到现在都是老大,而且2022年还是行业内第一个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的公司。

2022年营收1424亿,只花了14个亿的销售费用。

可以确定的是,通威的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将长时间霸占全球龙头的位置。

尤其是乐山,是几大水系的交汇处,水电的集中地之一。

而通威依靠传统业务饲料带来的收入,熬了过来。

这个估算结果,通威肯定也是严格评估过的,关注光伏行业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动手去算一算,这对所有光伏企业都有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