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462

梅州3名华侨巨富的创业简史

大财经2023-11-23 13:01:100

钟和三(1915-1990),名琼瑞,又名文兴,平远县热柘镇热水村人。其父钟晋祥、母丘桂良,是印度尼西亚八加朗岸经营小生意的商人。钟和三由于少时家贫,在家乡的热水小学念了三年书就辍学了。

黄新庆小时就读于长田日新学校和热柘三乡公学。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年满16岁,便随水客至印度尼西亚,投靠舅父丘大丰。初期,黄新庆主要靠肩挑小贩维持生计。18岁时,曾回家探亲,与热柘韩坑丘佛英结婚,随之又返回印尼雅加达,以单车贩货为生。

位于大柘镇高坎下的姚德胜故居

黄新庆

姚德胜改做小贩后,经常深入乡村,学会了一口马来土话。不久,他开了一间“德和店”,经营杂货,由小贩一变为老板。怡保是著名的锡矿蕴藏地。对于开矿业,他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做生意外,又开始向锡矿投资,买矿山,雇工开采,成为华侨经营矿业的第一人。由于经营矿业有方,又厚待华工,姚德胜成为声震全马的矿业首富和众所信赖的华侨领袖。他们尊称他为“姚百万”。彼时,他才29岁。

姚德胜初入矿场,样样生疏,只能拿一份最低工资,每月七八元,做的是搬运泥土、推送矿石等粗重活。他虽做苦力工,却留意采矿各部门的工作和公司的组织以及锡矿的精炼、外销等业务,又打听得怡保埠干锡业的工人待遇较好,乃离开芙蓉到怡保一矿场,并当了工头。两年后,他不当雇工,改做小贩。

姚德胜除在地方上办理救济、教育各项公益事业之外,还在他的故居羊子甸陆续建造了宏敞华丽的住宅3所,西式店铺数十间,开设万和饷当印刷厂、织布厂等。他还计划疏通由大柘通关上至蕉岭的河道,以便通行民船。并计划把平远县政府迁设大柘,仿照怡保市建设新的县城。他在家乡居住的时候,规定在南洋的代理人每月必须汇款10万元回家,作为实现上面各项计划的费用。他的意图,是想由大柘着手把平远建设为现代化的县份。可惜,宏图未竟,他却与世长辞了。

黄新庆经过一番艰苦拼搏,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雅加达开始建房,开办染布厂,后又经营制作咖啡业务,生意越做越大,赚钱越来越多。当地不少同乡,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他总是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雅加达不少华人称他为“小诸葛”。

说起平远华侨巨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姚德胜了。

创业途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他们总是勤俭务实、诚信守义,团结协作,携手拼搏,让团结奋进成为客商这个群体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时代浪潮如何更迭,他们总是坚守“福泽乡里、回报家邦”情怀,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事业有所成之时,慷慨解囊,造福家乡,将家国情深写进生命的基因里。

钟和三: 以养鸡起家,打拼20年终成巨富

●朱双玲

参考资料:1、1993版《平远县志》和2011年版《平远县志》(1979-2000);2、2005年版冯华德主编《平远名人传略》;3、2017年版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编《志说平远》。

姚德胜开矿成功之后,更向各方发展。利用资本收买矿地,共达数千英亩之多,并采用新式机器,装水管将离矿场十里外的河水引入,用水力开发,产量大增。他又和当地富商组设公司,承办霹雳、森美兰各邦的酒税和典当税,利润可观。这时,姚德胜总理矿务各厂场,兼办酒税、典当税,统辖几十个机构,指挥数千名员工,有条不紊。

光绪末年,废科举,改新学,姚德胜受到黄遵宪的鼓励,拨出10余万银元,在家乡兴学育才,首先在羊子甸创办一间西式小学,还捐巨款资助平远县立中学。为纪念姚德胜建校功德,平远中学于1915年作出决定,以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姚德胜诞辰日为该校立校纪念日。

2000年9月,黄新庆在台北因病逝世,终年85岁。

长田学校新庆教学楼

黄新庆(1915-2000),平远县长田镇瓜坪村人。

赤手空拳,勇闯天下,客商身上有着千年迁徙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韧劲,有着闯荡四海涵养四方的闯劲。奋斗路上,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他们总能立足开发,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也为当地作出贡献,赢得“客人开埠”之誉。

钟和三致富后,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1980年7月,钟和三回到阔别50年的故乡。在当地政府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亲临家乡的热柘中学、热水小学考察,当即决定捐资热柘华侨中学兴建“和三阅览室”和运动场,并设立“和三奖学金”为热柘热水小学兴建一栋二层建筑面积为74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为平远中学捐建建筑面积为872平方米的四层教师宿舍。

1990年,钟和三去世后,他的胞弟及子女等人,继承他爱乡热忱,继续不断为家乡捐资办公益事业。

11月3日上午,以“弘扬客商精神·助力民族复兴”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开幕。本文以此为契机,探讨近代以来100多年里,平远3名华侨商人随着大清帝国刚刚“开眼看世界”时,如何远航全球,活跃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钟和三

1932年,年仅17岁的钟和三就到印尼谋生。初时在矿山打工,然后又转到小商店当学徒,做杂役。从学徒到领班,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斗,他把积聚的钱财加上父亲资助的资金,在印度尼西亚的八加朗岸开了一间小百货商店。由于经营有方,日渐收入可观。但好景不长,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受战乱的冲击,辛苦积攒的小本生意付之东流。他只得在火车上叫卖(打火石子)小物品以维持生计。

辛亥革命时,姚德胜捐献7万银元作为军饷。民国成立后,他被孙中山特颁一级“嘉禾勋章”。英皇、马来西亚国王、光绪皇帝和孙中山的数重嘉奖,令他成为了海外华侨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黄新庆发家后,不忘桑梓。从1987年开始,积极为家乡捐资办学。首先,他在其夫人家乡热柘韩坑,捐资1.4万元兴建韩坑小学教室;为热柘中心小学捐赠15万元兴建教学楼和体育场;为热柘卫生院捐资20万元兴建门诊楼,还为热柘华侨中学、老人活动中心、热柘墩上建桥共出资12.7万元。后来,黄新庆先生的捐资方向转移至家乡长田。主要有长田中学新庆佛英教学楼、新庆教学楼、瓜坪新庆佛英桥等项目,还有各种奖学金和瓜坪老人长寿基金、老人会址、敬老院、三胞楼、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其在长田捐资的项目有22项,加上在热柘捐资项目,黄新庆先生共捐资198.43万元。

钟和三每次回乡,必到村中各户见父老乡亲。他在走访中看到村民生活虽有改善,见大家房前屋后都有空地,便送给乡亲人均一株沙田柚果苗,并请来农技干部传授指导种果技术,使村中家家都种了果树,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姚德胜(1859-1915),清末华侨巨富,人们称他为“姚百万”。姚德胜是平远县大柘镇高旬村人。因家境清贫,父亲只好带他到离乡60里外的江西寻乌筠门岭一带,肩挑贩运米粮,挣点钱为一家糊口。19岁那年,听人说去南洋有发大财的机会,便随水客余宋二由家乡坝头坐小民船至汕头,后换船到香港。再由新加坡转到马来西亚芙蓉埠,由老水客介绍至一家锡矿场当雇工。

姚德胜

结 语

姚德胜在怡保完成大部分各项公益建设事业后,着力举办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并频繁来往于平远、怡保之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平远大旱,米价暴涨,穷苦人家都到山上采挖树叶野菜充饥。姚德胜召集平远各乡绅士商量,查明受灾人数,发给米粮或现款,概由他负担,使灾民度过这场饥荒。接着他在县境创设平远15乡太平义仓,他为各义仓捐出稻谷数千石,以备荒歉。这种救灾、备荒的义举,由县逐级申报到朝廷,光绪皇帝赐给他“乐善好施”四个字,派御史送来并建牌坊。

钟和三首次回家,看到村民劳作一天后,晚上有到温泉(汤湖)洗澡的习惯,而当时没有修整,男女不分,他便捐资整修了汤湖。1985年,他第二次回乡之时,看到热水村道路破烂不堪,他便捐款6万元人民币,将村内一条2公里多长的泥土路铺成水泥路。钟和三热心公益事业,他为平远修公路、建桥、筑河堤、兴建电视差转台,先后捐款25次,合计捐赠人民币28.3万元、港币38万元。

黄新庆: 投资“黄麻地”富甲一方

姚德胜一方面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一方面为同胞谋福利。怡保因为锡业发达,前去谋生的华侨一天一天增加,工、商各业也随之繁荣。为联络侨胞感情,发展侨胞事业,姚德胜捐出巨款,创建霹雳育才小学校、中学校,又资助应新、明德两学校。这时,当地政府为扩充市区、改进市政,规划了一片新市区,但因地处偏僻,很少人肯去投资建设。政府便请姚德胜首先建筑店铺300间,他慨然答应,且在预定的时间完成。此举使土人和英国人也为之敬佩。至今怡保市内还有“姚德胜街”“德和园”和“姚德胜巴刹市场”,这些都是为了让后人怀念他而命名的。黄遵宪在光绪十八年(1892)为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时,也仰慕他的大名前往访问,他们一见如故,成为很好的朋友。

梅州日报 ·文化公园版

1945年,钟和三在亲朋支持下,在印尼的雅加达(椰城)办起了养鸡场,继而经营粮油贸易,生意越做越大,其贸易遍及东南亚各国。他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拼搏,成为旅居印尼有名气的华人富商之一。据钟和三的亲人回忆,他常对家人说,在做生意最恶劣的情况下,第一,自己要争气,多想门路,多找机会替人服务;第二,获得机遇后,以互利来取得他人互助。这是他成功的诀窍。

姚德胜: 29岁被称“姚百万”的锡矿大王

翻开1993版《平远县志》和2011年版《平远县志》(1979-2000),从平远远赴南洋经商,终成巨富的主要有姚德胜、钟和三和黄新庆三人。梳理他们的生平,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出身贫困,从小有远大志向,长大后不甘贫穷,远赴南洋艰苦创业后富甲一方。他们致富后都不忘家乡平远,对家乡各项事业慷慨解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政府取消华人学校,黄新庆为使子女保存中华文化之根,把他们送往中国台湾,接受华文教育。60年代初,印尼政府掀起排华浪潮,他带领夫人一道迁居台湾,并在台北市郊买了数百亩土地,种植黄麻。不久,他利用部分黄麻地盖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大戏院,收入不错。70年代末,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和台北市区的不断扩大,这片黄麻地成了台北市中心区。黄新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之机遇,在黄麻地上建起了108间店铺,并开发了地下商场,其拥有的资产和现金迅速增加,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