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52

超5400家企业(核力,产业链升级,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大财经2023-11-22 12:44:070

走进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数字化车间,AGV小车、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一系列智能设备,正在数据驱动下智慧运行。

据了解,浙江三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机组,单机组容量120万千瓦。其中,一期工程1、2号机组分别于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25年、2026年先后具备商运条件。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究竟怎么样?从几个数字可见其特性:采用177组堆芯燃料组件、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等多项设计特征,研发和设计成果在国际、国内获得的奖项及专利达580余项;反应堆堆芯功率较国内二代核电机组提升了约9%,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千瓦时;设备国产化率已突破90%。

图为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基地“智慧工地”系统。资料照片

在徐晓冬看来,随着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在国内的成熟应用,国际核电市场对我国核电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我国核能产业发展将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

合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实力

“通过数字化系统与智能化产线深度融合,我们的叶片加工无人车间能够实现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质量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不只装备制造环节,核电建设环节也在加快数字赋能,作为中广核在建核电项目数字化转型试点,三澳核电项目统筹建设共享高效的“智慧工地”,管理效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电子审批全面替代276类纸质审批为例,累计完成23万张审批表单,节约20万人工时。

依托“华龙一号”项目,中广核与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联合攻关,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创新应用了70多项施工新工艺、新工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核电产业链的韧性和实力,基本具备了支撑核电批量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供货能力。

数字赋能产业链融通新模式

对此,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汽轮机”)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邱健感受深刻。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低压转子是核电常规岛装备的核心部件,最能代表热加工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前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具有成熟的制造技术,一根成品转子的多个工序需要在不同国家工厂进行,价格也极其昂贵。东方汽轮机加强自主攻关,掌握了核电焊接转子的核心技术,在中广核的高度信任下,首先应用于中广核宁德核电项目上。设备投运后的优异性能也验证了东方汽轮机的高水平研制能力。

“之后,又在中广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中国二重协同攻关,攻克大型焊接转子毛坯锻造技术,不仅实现了制造成本降低,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标志着我国成为唯一可独立自主实现焊接转子毛坯锻造、焊接、加工、装配全流程制造的国家。”邱健介绍说。

这是东方汽轮机今年8月启动的行业首个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的一部分。该工厂打造自主研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底座,搭建9个生产制造系统、5个研发设计系统、3个管理决策系统等63个工业应用系统,连接1500余台生产设备,建设9个数字化车间共计21条数字化产线,实现人员、技术、资源、制造、产品全领域数据互联互通,使经营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近年来核电项目核准加速,我国核电发展进入新周期。‘华龙一号’作为三代核电机组主力机型将迎来建设高峰,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发展。”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备采购与成套中心主任徐晓冬称。

浙江温州,东海之滨,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1、2号机组施工正酣,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就在今年9月28日,2号机组完成了穹顶吊装,目前外壳施工已至第5层。而1号机组正在进行主管道焊接工作,安装工程持续上量。

从浙江温州、苍南到广东惠州、陆丰,再到广西防城港、福建宁德……随着近年来核电项目核准加速,我国核电发展进入新周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将迎来建设高峰,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发展。

“华龙一号”步入批量化建设

按照部署,下一步相关产业链企业将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探索提高产业链协同融通新模式,促进产业链智能互联、信息互通,打通堵点、卡点,实现数据按需互通和跨界共享。(记者 王璐)

记者获悉,我国西部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已于2023年3月25日投产发电。目前中广核共有9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同时在建。其中,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刚于11月12日顺利完成热态功能试验,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此外,由中广核全面参与项目建设的华能集团所属山东石岛湾核电厂扩建一期工程项目1、2号机组也将采用中广核“华龙一号”技术。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中国一重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许崇勇表示,中国一重已成为中广核产业链管理互通、业务共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共建现代化“华龙一号”产业链。

这样的故事并不在少数。在防城港二期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中广核与中国一重携手同行,先后攻克了M170大直径螺栓螺距加工、大尺寸厚壁径向支撑键组焊、镍基材料安全端组焊等多项技术难关;与上海电气及有关厂家共同发起成立自主化联合推进小组,顺利实现控制棒驱动机构Y型熔化环、堆芯测量仪表导向组件、液压盘车等一批设备的国产化;与江苏神通合作研发了仪表阀、安全壳隔离阀、地坑过滤器、隔膜等专用产品……

面对这一机遇,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将携手54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数字赋能,构建系统完整、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核电产业链供应链,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潜在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核电产业链升级,除了实力要“硬核”,还要更“智能”。

“华龙一号”从2010年开始研发,到如今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离不开中国核电产业链的协同攻坚。

据了解,下一步这些产业链企业将共同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开展关键设备、零部件及原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打通自主可控“最后一公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