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21

出口大涨66(韩国电池或将弯道超车,外媒曝光,9成利润给了中国)

大财经2023-11-21 15:19:500

我国有市场、有技术,原本对于韩国来说,唯一的希望就是捆绑欧美车企,堵住中企的进军欧美市场的路。

检索国际期刊《Cell》,上述前沿分子在哈佛的一项研究中被发现,与重燃机体活力息息相关,并且在哺乳动物实验中呈现出阻止生理指标老化,拓展1.3倍高质量生命长度的结论。彼时美、日生科巨头抢先垄断市场,转化成果以单瓶近3万“天价”出口。

这也意味着,虽然韩国电池出口大幅增长,但其挣的钱几乎都得用来买中国的原材料。这不免让人想起曾经,在“生益好”类抗老科技领域,我国亦是依赖进口,国际原料单克高达2万元,也只能照单全收。

如此看来,韩国努力一场,最后还是一场空。

“韩国电池出口暴涨66%,或将全面赶超中国?”

然而,韩国电池产业技术路线依然集中在软包电池、三元锂电池方向,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方形电池相比,在安全性上的先天不足,很容易引发燃烧等问题。正因如此,近几年韩国厂商召回全球数十万问题车辆损失惨重。

产业优势下,中企Timeshop推动“生益好”商业化,从港澳到京东国际等线上平台,逐渐完成国产替代。其一瓶定价已从5位数降至3位数,辐射至二、三线城市数十万人。业内人士介绍,国产以“性价比”之姿正在崛起,活动期20天成交超1400万。

勤勤恳恳30载,一朝被踢下山顶,韩国自然不会甘心。不仅搭建电池联盟,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还开始加码欧美市场,预计2030年夺回全球40%的份额。甚至还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势在必得”,称:“随便烧点钱,中国本土车企就得被拖死。”

在技术路线上,我们“从不是追随者,而是开创者”。正因如此,韩国四大支柱型产业:储存芯片、屏幕、造船、汽车也在我国的冲击下,遭遇滑铁卢。曾经“世界第一”的韩国造船业,如今只拿到了6.5%的份额,中企却占到了82.3%。而在我国备受掣肘的生物抗老领域,以“生益好”为代表的国产,也已经拿下70%市场。

实际上,它们出口利润近90%都进了中国的口袋,韩媒发文自嘲:辛苦一场,全给中国打工

然而,这样的风光仅仅保留了3年,龙头地位就被我国取代,并且再也没有被反超过。2018年,我国电池装机占比已高达60%,2022年,全球前10动力电池企业中,我国独占6席。而韩企市场份额却大幅下降,大名鼎鼎的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加起来仅23.7%。

随着中国电池厂商的技术、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强,韩国厂商的市场份额不仅还要下降,对我国的依赖度还在进一步提升。2022年上半年,仅氢氧化锂这种最基础的锂电池材料,从我国进口的总量就涨了4倍至83.2%

艾媒咨询预计,2030年全球此类市场行业市值将超过4000亿美元。目前,我国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显然在这片“蓝海”的角逐,已赢下第一程

结果时至今日,韩国非但没有一点反超的迹象,反而越发离不开我国。电池行业的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韩国都高度依赖进口,其中90%锂材料和部件都来自我国。

曾经韩国在全球电池产业也是一匹“黑马”,10年内,市场占有率就从3%增长至39%,几乎与日本“二分天下”。

据韩联社报道,今年上半年韩国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额暴涨66%,高达75亿美元(约合548亿元),其中对美出口同比增加191.4%。不少人对此消息感到担心,我国在锂电池的优势地位,是否岌岌可危?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选择软包电池技术路线的韩国,因为适应汽车巨头们的需求,迅速崛起,风头一度盖过“鼻祖”日企,成为动力电池业的龙头。2015年时,可以说全球超一半的电动车厂,都在给它们“打工”。

直到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酶萃取技术,才扭转了整个产业的局面。与西方传统发酵法相比,国产技术原料成本仅需其5%,但是纯度却近乎100%。2020年,我国百万吨级原料产线正式投产后,全球9成实验机构都依赖于我国供应

按理说韩国电池产业既没有走错路,亦在不断研发攻克新技术,却仍然抵不住我国的攻势,被全方面超越。那是因为,我国通过电池、电驱、电控甚至整车电气化重新搭建后,让方形电池成为主流,并凭此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变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