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44

扩大居民消费的若干思考(把脉中国经济)

大财经2023-11-09 17:51:500

二是优化消费市场供给质量。要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大力推进5G网络、物联网建设的落地,支持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鼓励互联网平台向线下拓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推动新一轮品质革命,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市场竞争,通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产品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激活中高端消费的同时,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充分释放消费市场潜能,打造本土消费品牌影响力。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历了今年年初短暂的“报复性消费”之后,消费市场的走向似乎并不如各方预期地那般顺利,4月份以来,社零增速又陷入低迷,同时CPI、PPI等数据表现亦是不尽人意,CPI当月同比甚至一度为负值(7月CPI同比-0.3%)。不过,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以及经济形势的回暖之下,8月份开始,国内消费市场已出现显著回暖迹象,各方面数据均有向好表现。总而言之,居民消费整体上处在持续复苏的大趋势上,但过程相对曲折且斜率偏缓,较疫情前的2019年有一定差距,也稍低于2021年。

一是切实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依然偏低(为45%左右),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多在65%以上,同时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为此应当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结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应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提振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放大财富效应,继而促进消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星图金融研究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星图金融研究院

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走势

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更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据来源:Wind,星图金融研究院

总而言之,三年疫情造成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损,“疤痕效应”的影响犹存。虽然当前国民经济运行逐步重回正轨,但资产负债表修复仍需要时间,并且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消费更趋于谨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5%,较2022年全年的5.0%有了显著改善,但依然低于2021年全年的9.1%以及2019年全年的8.9%。绝对收入水平层面,如果沿着2013-2019年上半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路径线性外推,可以发现,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确有放缓之势。这与经济修复动能偏弱、地产链与出口不景气、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有关。考虑到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速的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掣肘居民部门消费的扩大。

之所以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除了收入增速放缓之外,还与三点因素有关:

短期来看,需要更加科学地采用短期刺激手段。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为什么居民消费复苏进程不及预期般顺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不过,随着后续政策支持的深入,以及经济活跃度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有望保持回暖态势,而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修复也会传导至居民端,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居民消费信心仍在修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表明,自2022年初开始居民消费信心步入下行通道,2023年一季度前后经历过短暂反弹,随后再次陷入低迷,同时消费者就业信心指数、消费者收入信心指数、消费者消费意愿信心指数方面也表现出类似趋势。

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在适当的时间点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实践一再证明,发放消费券是一种很好的短期刺激手段,相当于是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通过“杠杆效应”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经济运行压力。

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一,就业。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老百姓的财富之源,只有工作稳定,人们的收入来源才能稳定,也才会更有动力去开展各项经济生产活动或者去通过消费来享受生活。自2021年年底开始,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就大体呈现出逐月升高的态势,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接近7%,显著高于疫情之前,侧面凸显出就业形势之严峻。这背后是不少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对于未来预期的偏谨慎,致使避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花销则更加倾向于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不过,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经济持续恢复的影响下,近两个月失业率已有回落态势。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现金补贴与消费券发放相结合的多元化补贴方式。对于低收入群体及困难户来说,发放现金的效果很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因为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放现金已不仅仅是出于促消费的目的,还多了一层社会兜底和救济的意义。

2013-2023年H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自2022年底开始,随着疫情防控方案的大幅度优化调整,各行各业的运行与人们的工作生活都逐渐重回正轨。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消费被重新寄予厚望,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反复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星图金融研究院

那么,后续应如何从政策端发力扩大居民消费呢?

另有一些证据也可以佐证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的偏弱。比如今年五一、端午、国庆小长假,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同比明显大增,规模甚至超过了2019年,但在人均消费支出方卖弄,复苏力度远远不及出游人次。以国庆假期为例,其间国内出游人次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仅增长1.5%。

第三,财富效应。近两年,居民的财富效应明显受到抑制。房地产方面,当前房地产占中国居民资产的比重超六成,从数据上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城市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下降了约8%。金融资产方面,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A股表现也不佳,各大主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很多普通投资者蒙受了较大损失。财富效应的弱化,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消费意愿的恢复与消费市场的增长。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叠加此前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虽然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之后,各行各业运行重回正轨,国民经济持续回暖,但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未能得到实质性修复。

(付一夫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

三是要改善消费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民生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切实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人们能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要着力净化消费市场环境,有关部门应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依法打击侵权假冒、坑蒙拐骗、泄露隐私等行为,引导市场有序竞争,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要加大力度稳就业,让国人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因此需要从稳定中小微企业着手,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同时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第二,居民杠杆率。自疫情发生以来,居民杠杆率始终居高不下,甚至节节攀升。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统计,从2020年一季度到2023年二季度,居民杠杆率由58%升至63.5%,反映出人们的整体负债程度并未得到显著缓解。叠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难免被进一步挤压。

城镇调查失业率走势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