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哈之雾,珍藏版,读书笔记)
3
以短期业绩论高下,显然是不科学的。评价一个人的投资能力,最起码要经历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通常而言,3-5年的滚动回报率,会比单一年度的收益率更具有参考意义。
事实证明,学院派用贝塔值度量风险、认为市场有效、分散投资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能以简单的方式做好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去做,不一定能做得更好。就股票投资而言,复杂的操作不但不比简单的操作回报更高,甚至经常适得其反。
这是我的第179篇原创文章
19.巴菲特真的对宏观经济漠不关心吗?
假设资本利得税是30%,投资回报率是20%/年,投资者在1965年初始一次性投资10万美元。考虑以下两种情形:
1951年,巴菲特以10282美元的成本购入盖可保险,第二年以15259美元卖出,年化回报率约48.4%。20年后,巴菲特卖出的这部分股票,价值高达130万美元。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巴菲特“今不如昔”呢?作者认为,由于评估对象不同、评估期间不同、评估逻辑不同,两者不可简单比较。作者还引用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信的内容作出解释:
15.巴菲特仅仅只是“股神”吗?
2
大致可以认为,巴菲特在不超过30岁时已经是千万富翁,在不超过35岁时已经是亿万富豪。
7.巴菲特是否“无所不能”?
1966年,巴菲特在致合伙人的信中写道:“我不对股票市场总体情况和商业周期进行预测,如果你认为我能胜任这项工作,或者认为宏观经济预测对于投资非常重要,那么你就不应该参与本合伙公司。”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原理很简单:价值投资的思想看起来如此简单与平常。它好比一个智力平平的人,走进大学课堂并轻易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它也有点儿像你在神学院苦读了八年后,突然有人告诉你:你需要了解的其实只是“十诫”那点儿东西。
地上走:以巴菲特为代表,将股票看成公司的权益凭证,而不是交易凭证。回归事物本源,保持股票投资的原生态模式,因此称之为“地上走”。
所以,并不是巴菲特年轻时不富有。只能说,相对于后来巴菲特全球第二富豪的身家,早年的财富“显得”微不足道而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作者认为,投资有着隐形的“限高板”。有八类人,受制于主观或客观条件,无法采用巴菲特式的投资策略:1.热衷于短期排名的基金经理;2.幻想一夜暴富的人;3.用输不起的钱去投资的人;4.性情急躁的人;5.认为自己足够聪明“高抛低吸”的人;6.临近退休或年事已高的人;7.借钱买股票的人;8.有大量内幕消息的人。
作者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股票投资既然是一项长跑运动,我们为何要在100米处宣布谁是胜利者?
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做好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如何看待市场波动、如何给企业估值。
巴菲特讲过,卖出股票有且仅有三种情况:1.发现更好的投资对象;2.股票的基本面变坏;3.股票价格高估。
可见,长期投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递延税负也只是长期投资的副产品而不是主因。
12.是否应该卖掉“高估”的股票?
作者认为,巴菲特不关注(短期)宏观经济,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原因:1.短期测不准;2.即使能测准,也不会改变巴菲特的既定投资策略;3.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对长期投资成绩不构成实质影响。
16.模仿巴菲特的投资操作可行吗?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国内研究巴菲特的逐渐深入,有任俊杰先生这样务实的探索开先河,相信我们一定能穿越重重迷雾,看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如果有100万元本金,未来40年可获得15%的年化回报,那么40年后的净值将达到2.68亿元。但如果每年都从15%的投资收益里拿出1/3(5%的投资收益)用以消费,则40年后的净值为4526万元,仅为前者的17%。
那么,巴菲特果真对宏观经济一点都不关心吗?作者认为也不尽然。正是因为巴菲特长期看好美国经济发展,才会在历次股灾中果断重仓“买入美国”。
情形二:买入股票后一直持有至2008年。到2008年的净值为25397.65万美元(10万美元*1.2^43),一次性缴纳30%资本利得税以后,净值还有17778.36万美元。
再看伯克希尔的业绩表现。1965-2018年,伯克希尔的股价增长超过2.47万倍,年复合收益率约20.5%。而且,后期的收益率水平远不如早期。
由于递延税负的影响,情形二的税后净值远远高于情形一。于是,有人认为,巴菲特之所以采取长期投资策略,主要是出于递延税负的考虑。而中国市场没有实施高额资本利得税政策,因此不必照搬巴菲特长期投资的理念。
有人说,巴菲特投资法其实很简单,买入并持有嘛,买入股票之后就不用再关注市场了,等过10年再来看。
18.巴菲特的成功是因为出生在美国吗?
可见,巴菲特并非不使用财务杠杆,对于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而且低风险杠杆资金的纯熟运用,正是巴菲特长期取得投资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同理,是否使用杠杆,也不是区分是否价值投资者的标志。
1942年,巴菲特以38.25美元/股的价格,买入3股城市服务优先股,买入后价格即下跌到27美元。当股价回升到40美元左右时,巴菲特迅速卖出。结果没过多久,股价上升至202美元。
2.巴菲特是否使用杠杆资金?
于是,有人据此推断,巴菲特是“慢慢变富”的,他年轻时可不是个有钱人。
那么,当股票“高估”的时候,投资者是否应该卖出呢?作者以巴菲特的“称重作业”为例,回答了这一问题:
17.投资是否需要“高智商”?
别忘了,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这个案例说明,开源重要,节流也很重要。但节流也应该有度,因为人并非生来只为积累财富。人生追求的应该是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纵观伯克希尔的保险浮存金规模,从1967-2007年,一直维系在公司净值23.48%-109.62%的高水位,对于推动伯克希尔净值增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者认为,巴菲特投资二级市场,至少有三方面原因:1.受保险法律法规限制,保险浮存金的投资有资本流动性的要求,必须投向流动性较高的有价证券;2.钱比主意多,单纯的股权投资不能满足伯克希尔庞大的资本配置需要;3.由于二级市场存在波动性,很多时候买下公司一部分股票,比买下整家公司更便宜。
3.巴菲特是否“不行了”?
在中国,“股神”巴菲特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巴菲特其实并不“炒股”,他只不过是以一级市场的思路,去做二级市场的投资。而且,除了股票投资以外,巴菲特还擅长股权投资和保险业经营。
真正重要的是取得浮存金的成本。如果成本过高,那么浮存金的成长就可能变成一项“诅咒”而非幸福。在伯克希尔,我们的记录算是不错的了,32年来我们的平均成本远低于零。
原因很简单,随着本金的日益增大,资本积累会呈现出“复利加速”——以前需要10年才能赚到的钱,如今1年就能赚到,因为本金增长了10倍。
冠亚说
8.递延税负是否是巴菲特选择长期投资的主要原因?
他还说,关于巴菲特的研究,谁能说自己不是在隔岸观火,不是在盲人摸象?没有谁拥有最终评判别人观点的资格与权力。从这个角度讲,一切见解都只是交流和探讨。
出生在美国,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出生在美国,跟出生在阿富汗,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一样的投资命运。
作者认为,对巴菲特真正的模仿,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学习,而不只是在具体投资操作的“一招一式”上面。正如启功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一是专业方面。巴菲特说,做好投资只需要学习两门课程:如何看待市场波动;如何给企业估值。然而这两门课程,并没有哪一门是非常容易get的。尤其是给企业估值,并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并没有一个投资圣杯,必须靠自己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
6.巴菲特为什么要投资二级市场?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算术,就倾向于采用长期投资的态度。(1989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二是心理方面。追求一夜暴富、幻想不劳而获、设定不切实际的回报要求、过度自信、贪婪恐惧等众多人性中的弱点,都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巴菲特经营合伙公司期间(1956-1969年),年复合投资回报率高达29.54%,同期道琼斯指数只有11.53%,巴菲特遥遥领先18个百分点。
5.巴菲特是否依靠“内幕消息”赚钱?
作者引用巴菲特致股东信里的内容,认为递延税负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巴菲特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自己只不过是搭乘了美国企业高速成长的“顺风车”。
20.巴菲特的财富积累是否以抑制消费为代价?
水里游:学院派投资,字里行间没有营业收入、资本支出,取而代之的是贝塔值、协方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完全不是一个话语体系,因此称之为“水里游”。
14.巴菲特是否很晚才成为富人?
作者形象地给三类投资群体“画像”:地上走、空中飞、水里游。
11.投资是否具有“高门槛”?
频繁的“称重作业”导致对优秀企业的卖出,让巴菲特后悔不已。1995年,巴菲特不无感慨地说:“不要轻易卖掉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
表面上看,投资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活动之一:有数以亿计的投资者活跃在市场上,投资者仅仅敲上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
不可否认,巴菲特一直过着“极简”的生活,但这并非是刻意节省,而是生活习惯和性格使然。而且,到人生中后期,巴菲特的消费其实并不低。巴菲特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年轻时没有必要过度节省本该花费的金钱,去换取将来根本用不上的财富冗余。
不可否认,巴菲特的社交圈为他的成功投资带来了一些便利。巴菲特致股东信里有一个案例:巴菲特本来打算在转换期限到期前处置掉美国运通的股票,结果当时正好跟Hertz租车公司总裁Frank一起打高尔夫,Frank让巴菲特确信美国运通的公司卡业务是一项绝佳的生意。后来,巴菲特改变主意,开始追加投资,直至持有美国运通10%的股份。
就算是我们选择在一个免税机构的平台上运行,查理跟我还是会坚持遵照“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这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投资方式,同时也最符合我们的个人特质。(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13.买入股票后是否就不必再关注市场?
现在我们的股东权益资金规模已高达74亿美元,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继续维持高成长。而随着伯克希尔的不断成长,世上所存的可以大幅影响本公司表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两年以前,读过旧版的《奥马哈之雾》,以及任俊杰先生的另外一本著作《穿过迷雾》。任俊杰先生以“雾”为题,恰如其分。大众对于巴菲特的认知和理解,正是因为有“雾”,才会有“误”。任俊杰先生的这两本书,在我看来是研究巴菲特极好的工具书,带我们拨开迷雾的神秘面纱,完成从“误”到“悟”的升华。
关于《奥马哈之雾》这本书,任俊杰先生始终保持着非常清醒的态度。
巴菲特对于使用杠杆通常表现出审慎的态度。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在绝大多数时候,杠杆的作用仅仅是加速事物的运动”。即使更高的财务杠杆可以改善伯克希尔的业绩,但巴菲特丝毫不为所动。
空中飞:市场上90%以上的投资者,把股票看成是一纸交易凭证,热衷于追涨杀跌、波段操作,割裂了股票和企业的联系,因此称之为“空中飞”。
1
出生在美国,也并非获得投资成功的唯一选项。我们看到,中国自1978年保持了连续40年的高速增长,股市的投资回报其实并不亚于美国。尤其是优秀企业,如腾讯控股、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云南白药等,给投资者创造的回报均在百倍以上。
前文提到,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股票当成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于是不免就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将股票投资等同于股权投资,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搞实业呢?投资二级市场是否多此一举?
作者认为,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就无法对企业股票进行合理估值,也无法在买入后对企业进行“定期体检”,价值投资就无从谈起。只有在“能力圈”内,才能把大部分“能力圈”外的企业排除掉,从而依靠极少的投资对象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按照主流的观点,价值投资的四大基石分别是: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能力圈。
《奥马哈之雾》(珍藏版)除了保留旧版原有的观点之外,还新增了对33个新话题的讨论。这本书基本上覆盖了大众对巴菲特认知的主要误区,下面以问答的方式,谈谈我的阅读体会:
1.如何清晰地描述巴菲特的投资框架?
作者独辟蹊径,把巴菲特的投资框架概括为“七层塔”:1.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2.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3.安全边际;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5.选择性逆向操作;6.有所不为;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但我们不难看出,社交圈提供的便利性,跟“内幕消息”并非一码事。巴菲特的任何一项投资,都是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作者认为,巴菲特的投资对象,大多是质地优良的“超级明星”企业,而且投资期限也比较长,这与“内幕消息”炒短线、赚快钱是格格不入的。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亦如此。甚至巴菲特投资中石油赚取超过8倍收益潇洒离场之时,还有人“嘲笑”巴菲特“卖早了”。
作者认为,长期持有并不等于把买入的股票“压箱底”。企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定期体检。作者的逻辑很清晰:如果我们想通过长期收藏去提升一件古董的商业价值,我们至少也应当找到一件真品。如果收藏的只是一件赝品,就算放上100年,恐怕也没什么太大的收藏价值。
4.巴菲特是否“今不如昔”?
他说,你可以不认同甚至不理会巴菲特,但不要误解了巴菲特。自以为懂,比不懂的危害更大,我想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10.投资是否“繁胜于简”?
作者认为,巴菲特使用的保险“浮存金”,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杠杆资金,甚至构成了伯克希尔的核心竞争优势。作者引用了199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里的一段话:
本文已被推荐至雪球首页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运气只是强者的谦辞。巴菲特说自己运气好,但试想一下,1930年出生在美国的老头儿,可远远不止巴菲特一人,为什么只有巴菲特成为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大师呢?
尽管巴菲特的卓越投资能力,早就被其无人企及的长期业绩所证明,但每当市场出现“异常”或“失效”时,总会有人拿短期业绩表现来说事儿:巴菲特不行了。
情形一:股票每年周转一次。由于每年均须缴纳30%的资本利得税,2008年的净值为2798.39万美元(10万美元*1.14^43);
巴菲特被外界誉为“股神”,似乎无所不能。真实的情况却是,巴菲特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经过测算,巴菲特17岁时,大约拥有相当于今天38.7万人民币的财富;26岁时拥有17.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945万元人民币;35岁时个人财富达到68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6亿元人民币。
关于巴菲特的财富,有两个为众人所熟知的事实:1.巴菲特90%的财富,是60岁之后才获得的;2.巴菲特99%的财富,是50岁之后才获得的。
由于过高的智商(导致过度自信)而对投资造成伤害的案例并不鲜见,如长期资本的陨落。
巴菲特的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五点:1.专注。从11岁到89岁,巴菲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投资上面,而对外界的干扰充耳不闻;2.理性。投资与其说是一场智力竞赛,不如说是一场看谁的行为更理性的比拼;3.独立。运用“内部记分卡”评价自己的投资,闻毁誉于无声,视涨跌如无物;4.坚守。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投资体系,更在于他长期的坚守和信仰;5.深谙风险。从长期来说,市场将出现非比寻常甚至诡异之极的情况。只要犯了大错,无论你过去有多少成功记录,都将会被一笔抹杀。
1966年,巴菲特以0.31美元/股的价格买入迪士尼,一年后以0.48美元/股卖出,年化回报率约54.84%。到1995年,迪士尼的股价上升为66美元/股。
作者认为,巴菲特身上至少有三重身份: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股神”、作为CEO的管理大师、作为老板的资本家。
9.市场上有哪些不同的投资“流派”?
并不是说,股票高估了不应该卖出。而是应该注意到,对于优秀的企业,轻易下车可能再也等不到上车的机会。理性的投资人,其实并不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被高估。因为高估就意味着必然要面对是否卖出的两难选择,而正常估值下只需要静静持有就好。
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投资简单,但并不容易。作者认为,“不容易”的原因主要有二:
这才是东莞!
东莞早已不是你以为的东莞它有着你意料之外的高新科技华为等一众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代表都落户这里它甚至以一城之力包揽全球1/4的智能手机产量3/4的电脑主板产量可谓“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东莞松山湖,华为欧洲小镇,摄影师@欧迪鹏)▼它还有着你意料之外的年轻潮牌各种潮玩遍布全城大街小巷人称中国潮玩之都而这背后是占比高达80%的青壮年人口市民平均年龄仅33岁大财经2024-01-10 12:24:040000交易破执(1)——交易者需要过度自信
职业交易员,林荣带你了解节奏博弈论系统!在我们整个交易领域,大部分都是强调的不要过度自信,但事实是不是这样,还真的有待商榷。但我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正确的答案,交易者需要过度自信。大财经2023-07-26 06:56:320000和天下多少钱一条 100元最好抽的烟排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5日电题:亨通集团:“一根丝”闯天下新华社记者陆华东、朱筱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亨通集团产品展示区,一根直径200毫米、长度6米的光纤预制棒引人注目。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根集团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可连续拉丝6天,拉丝长度达1.5万公里。0000金陵十二钗判词 金陵十二钗的寓意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大财经2023-03-22 07:32:590003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
236、《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①渚:水中小块陆地。②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④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⑤万里:指远离故乡。⑥百年:这里借指晚年。⑦新停:刚刚停止。大财经2023-03-22 02:27: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