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39

评(道德经,第二章)

大财经2023-07-26 15:13:200

老子不希望个人刻意介入外物演进,但他无法回避个人参与到社会之中的事实。于是,他呼吁“功成而费居”,不要居功自傲,就不会失去成就。他只能求助于个人自省和自我修养来实现。老子说到功成之事时,已然知道秉承“无为”的艰难。

事物发展总是上演着物极必反的戏码,老子显然观察到了这个普遍的现象。心理学说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当一个人以某个方式行为且得到了正反馈时,他将会持续地如此行为,直到回报无以为继而走向崩溃的结果。这也符合进化生物学理论,生物不会花费资源应对安全的状态,除非安全变为不安全。

不过,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很难抽离自身,所有各带偏见的人相互碰撞,共同决定了社会的演绎过程。个人从社会中理解社会,然后又作用于社会。老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人是不可能真正作为旁观者的,无论力量大小,都会影响到社会,不可能完全“无为”。

老子对此有所体悟,他希望人们在道路还没有掉头的时候便适时止步。

个人在认识周围世界与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影响着别人,成为社会网络中一员,并进而影响身外事物。

当我们考察事物的发展时,我们如何放置自己是关键:(1)将事物完全视作身外的,或者(2)把自己的存在带进去。

老子没有意识到行为与反馈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中的基本关系,激励机制是社会运行的调适器。不能说老子犯了错误,认知是个积累的过程,他的时代还没有足够的知识。

万物是否都有两面,这依然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问题,但从相反两个方向来认识事物却似乎总是可取的思路。当然,辩证法不是万能的,常有人将之当作“万精油”。

我们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情绪和观念主导了认识事物的过程。通常说要做到客观,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特别是探寻自然规律的时候。老子显然要人们更多地站在旁边,让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规律)演化,这是“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请收藏,留言与我讨论。


事实上,每个人在选择自己行为时,都是以目标(回报)为导向的,有时是为了功成,有时是为了过程,有时可能就是为了“功成而退”。读了《道德经》而修养高尚的人可能就是以“功成而费居”作为人生价值的。无论怎样,得到回报将会激励个人继续下去,而“欲而不得”的痛苦也可能让他回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