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81

(中美货币博弈二十讲,全部更新完成,我却想到了另两个故事)

大财经2023-06-01 14:04:221

也正是因为讲细了,所以后面索性就往深度上探讨了,从最初设计的货币、经济、金融层面,逐步深入到社会、历史和人文层面,从而形成了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的整体呈现。应该说,这个改变是“颠覆性”的,也让整个后四分之三的工作几乎成了全新设计。

中美货币博弈是个很大的话题,企图用二十讲讲完这本身就有点油腻,所以,我力图把结构设计得清爽些:总体分成三部分,分别介绍了有关货币、经济、金融的基础知识,并融合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总结;介绍了美元何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货币;分析了中美货币博弈的基本逻辑和演进必然。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跟主线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可以听懂这个专栏的讲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融哲学三部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研究范式,它突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层次,抛弃了传统理论自娱自乐式的“概念、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惯性,转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事件与这些关系的关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认知金融、分析金融、感悟金融。这是一套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金融学著作,但却是专家学者们看不懂的旁门左道。

这是博格雷利奇吗?这真的是博格雷利奇吗?

第三件事还是关于博格雷利奇和艾莉莎的,1996年艾莉莎查出肝癌晚期,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妻子的死使博格雷利奇受到很大打击,他甚至一度隐退乐坛4年。那个时期也正是博格雷利奇的祖国南斯拉夫的多事之秋,博格雷利奇一生酷爱肖邦,两人的感情经历甚至都有几分相似,两人也都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们的祖国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后来南斯拉夫解体了,面对着祖国和爱妻都没了,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痛苦到底在博格雷利奇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怎样的烙印,但我知道,博格雷利奇用他的琴声诉说了这一切。

后来我回了哈尔滨,自此与洛华的联系不知为何慢慢稀少了,甚至于有一段几乎完全中断了。后来他去了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做了副院长的事我竟然是在网上知道的。直到2018年,他的金融哲学三部曲第一部问世,我才知道这些年他到底干了什么。

就这样,原本计划两个月完成的工作,活生生用了近四个月。八月中旬的某一天,全部录制工作终于完成。当把最后一条视频发给头条团队后,整个人都觉得如释重负。独自一人来到不远处的中心公园,希望能在自然的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气息中,些许放松一下。

第二件事是关于博格雷利奇的爱情婚姻的,自从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后,博格雷利奇的演奏飞速进步,这都与他的恩师艾莉莎有关。艾莉莎不仅是莫斯科一位外交官的妻子,还比博格雷利奇大了整整21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追风少年竟然爱上了自己的恩师,就连艾莉莎本人也不会想到,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是博格雷利奇的导师和母亲。然而这世界上最说不清的事可能就是爱情了,最终,这对忘年艺术家还是走到了一起。艾莉莎讲过一句话:我永远放心不下这个孩子,他需要我守护他独特的音乐灵魂。

我和洛华相识于2007年,当时我正在讲《金融工程》这门课,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于是搜遍书店的角角落落,终于看到了他写的《金融工程原理》,如获至宝。这本书的金融学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前卫的,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了。我一方面讲着这本书,另一方面内心忐忑不安。最终,不得不通过出版社联系到洛华直接请教,从此开启了我俩的“网友友谊”(只有三个人知道这个梗,其中一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2009年,我在复旦大学访学期间,我俩多次在复旦校园中的“曦园”(这两个字就是周谷城老先生题写的)谈古论“金”,“粪土当年万户侯”,一边抽着古巴雪茄(都是洛华带去的),一边痛斥教科书中腐朽的陈词滥调,梦想着有朝一日为世人打开一扇全新的金融学大门。那时候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逻辑、数理、模型这类的东西。

(艾莉莎与博格雷利奇)

这是一张肖邦作品的唱片,曲目不多,一共7首,两首夜曲、1首幻想曲,另有1首奏鸣曲。肖邦的作品我不但喜欢,而且还很熟悉,最喜欢3个人的演奏,鲁宾斯坦、阿格丽姬和波利尼,尤其是鲁宾斯坦,音乐气质与肖邦的精神相通,听起来很过瘾。但在网上找音乐就不能那么随心了,这张唱片的演奏者是谁完全没有注意到,只见封套上一个留着短白发的男性形象,苍老的外形让我联想到一个和尚。已经好久没有沉迷于唱片的收集了,这些年没准又弄出个什么钢琴家,商业和资本的力量又能让我相信谁呢?应景之用,就别强求了,能有音乐就好。

与几年前相比,我们现在聊得更多的不再是如何批评迂腐的学术,而是总结生活中那些更接地气的事儿。洛华还有一个雄心:要带着我写一本揭示利率本质的书,出发点竟然不是央行或者金融机构,而是海边的渔民和地里的农民。这种事想一想都很兴奋,但可惜,我已力不从心,恐也只能摇旗呐喊,或者最多打打下手了。

与洛华的金融哲学三部曲比,我的“中美货币博弈二十讲”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我没有他那种超人的智慧,而更像一个油腻老头,喜欢拿自己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教训说给别人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开导、引导别人,据说这种行为挺招人烦的。但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我老了,可能必然就是个油腻老头吧?

——————————————————————————————

博格雷利奇老了,但他的演奏更有味道,更深邃,也更让人欲罢不能。洛华老了(虽然他比我小7岁),但他的思维更加睿智了,那些源自社会发展的金融学理论更加让我折服了。我也老了,但老得有点油腻,有点啰嗦了,而且还得了心脏病。或许我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油腻的老头,分量好像更沉了。

那时的洛华风华正茂(关于“风华正茂”还有一个故事,洛华的爷爷周谷城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一个学生在特殊时期受到冲击,后平反,自觉看透冷暖,想请周谷城先生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字,周老先生却写下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思维之机敏如锋利的宝剑,语言之诙谐令人忍俊不止。他常用出人意料的逻辑击碎经典教科书的理论,让人大惊失色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深叹服。当时他最惊世骇俗的一本书的书名就叫: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后来又写过一本《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那时的洛华就像一个行走于金融江湖的侠客,仗义疏财、武功高强、刚正不阿。

(钢琴女大祭司阿格丽姬)

恰在更新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身体又出了点小状况,检查的结果并不乐观。后经张之赢大夫在线上优化了治疗方案,经过3周的药物治疗,病情得到很大缓解。期间,妻几次下令停止工作,奈何天性使然,哪有停下来的道理啊?

————————————————————————————————————————

——————————————————————————————————————

与过去针锋相对、毫不留情不同,现在的洛华已经不再意气方遒了,而是淡然到连笑对的心情都没了,毕竟我们都老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还曾讨论过高血压的治疗问题,因为那时我们都得了高血压病。十年过去了,洛华依然是高血压,而我则要比他全面多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我是一个没落。就在前几个月我去医院检查心脏的时候,洛华一天几条留言询问结果,当得知病情并不严重时,他秒回了一句“那还好”(这家伙头一次这么快回复我)。

博格雷利奇1958年出生在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12岁时就展现出超人的钢琴天赋,受邀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关于这个孩子的后来,你只需要知道三件事就好:

环境似乎有些太肃静了,便拿出手机,上网搜索能让我放松的音乐,于是,便找到了下面要说到的这张唱片(音频文件)。

(博格雷利奇)

音乐响起,确实和我熟悉的肖邦不一样,分句有些随意,呼吸也很古怪,开始的十几秒非常不适应。但奇怪的是它并不让我讨厌,反而十几秒后我的耳朵渐渐被抓住了。又用了十几秒,我从开始的不适应慢慢变得适应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吸进去了,觉得这样的肖邦也很好听啊!大约几分钟过后,我开始喜欢这演奏了,甚至有种似曾相识的奇怪感觉,演奏者是谁呀?好奇心驱使我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打开手机重新查看这张唱片的封面,这时我才注意到封面上赫然写着POGORELICH!什么?博格雷利奇?是那个博格雷利奇吗?是那个曾经天马行空、桀骜不行的追风少年博格雷利奇吗?

就在我筹备“中美货币博弈二十讲”的时候,得知我的好朋友周洛华先生的新书《估值原理》就要上架了。这是一个迟到的好消息,要不是因为上海疫情,这本书早该上架了。《估值原理》是洛华金融哲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了,前两本是《货币起源》和《市场本质》。

最大的难度来自于如何让非专业的观众看得懂专业的讲解,之前对此自以为有了充分准备,但真开讲之后,通过互动环节大家提出的问题发现,我还是低估了难度。于是,及时做出调整,后面越讲越细,越讲越要层层铺垫,甚至出现了一讲三集的情况。

第一件事,博格雷利奇性格放荡不羁,演奏风格同样桀骜不驯,即使经过莫斯科音乐学研的严格培训和他的恩师艾莉莎的悉心培养与呵护,他的骨子里的性格无以改变。1980年他参加了肖邦钢琴大赛,刚刚进行到第三轮就被淘汰了。这件事的真正看点竟然不是一个钢琴天才被淘汰,而是由此引发的一场轩然大波。当时正在担任评委的阿根廷女钢琴家,素有钢琴女大祭司美誉,同时也是演奏肖邦的顶尖级大师的阿格丽姬看到这个结果勃然大怒,当即决定退出本次大赛。临走时怒斥在座评委:与你们坐在一起是我的耻辱,因为你们刚刚杀死了一个钢琴天才!阿格丽姬这一走不要紧,整个大赛整整停了两天,最后还是波兰总统亲自出面才使事态平息。但博格雷利奇被淘汰的结果无以改变,阿格丽姬自此再也没有光顾这项世界顶级的钢琴大赛。

(青年博格雷利奇)

就在两周前,洛华给我留言,转发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和他们的博士研究生们对《估值原理》的批评和指正(文明些说是批评指正,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全盘否定)。洛华问我怎么看。我仔细阅读了那些带着浓浓网络搜索引擎味道的文字,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这些专家根本不懂金融学;二是这些专家根本就没读懂这本书的根本逻辑。我对洛华说:这些专家十五年来没有进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学习,而是因为他们不痛苦。

再三核实确认,这个面容苍老(琴声更苍老)让我联想到和尚的老者真的是博格雷利奇!这反差也太大了,不仅仅是面容(毕竟岁月不饶人啊),更重要的是演奏风格,虽然一如既往地挥洒自由,但如今的博格雷利奇已不再是那个任性的少年,如今的挥洒俨然是看过世间百态后的随心所欲,如今的自由也浸透着历尽沧桑后的空灵与淡泊。我很好奇,昔日的追风少年如何蜕变成了今天的沧桑老者了呢?

我的“中美货币博弈二十讲”到8月17日就全部更新完了,尽管还有点善后工作,比如1-2期福利视频,但主体讲解部分就算全部完成了。专栏设计之初,我是计划两个月内完成的,而且预计会比较轻松,因为毕竟是我的专业,毕竟观察、分析、研究这个主题已经有些时间了,生成了必要的积累。然而,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与我当初的预期却有很大差别。

从最初对经济学的批判,到后来的对金融学的解构。我知道洛华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源自于对事物真相的渴望的痛苦,而且洛华把这种痛苦贯穿了他整个的学术经历。没有过这样痛苦的人当然是养尊处优的华丽学者,他们永远只会从上帝的视角看人事,却从来不知人的事情要从人的角度来研究。

(当年的金融侠客)

现如今,博格雷利奇老了,虽然从年龄上讲并没有老到不堪的程度,但与我心目中曾经的那个博格雷利奇比,实在老得有点不像话了。他的琴音也老了,但没有老得不像话。我甚至一时说不清我到底是眷恋年轻时的博格雷利奇的琴声呢,还是沉醉于已经老了的博格雷利奇的琴声?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