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95

宋代四大书院(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大财经2023-03-25 14:18:4474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初称“仕学书院”,位于信阳北城外西北隅子贡祠旁(今新华西路西段),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为佥事(明代正三品—正四品官员)阎钦创修。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佥事任应徵将仕学书院易名“子贡书院”。知州朱家法,翰林、明文坛领袖何景明之孙何洛文重修书院后,巡按陈登云将该书院改名“瑚琏书院”,广招优秀学生在该书院读书,明末,瑚琏书院遭兵燹毁废。

在武陟县木城镇(原名木栾店)东南,是著名古迹之一,现在是武陟县第一中学。1837年,由河北道台刘体勲创设,掌教为袁俊,聚彰德(今安阳)、卫辉(今新乡卫辉)、怀庆(今焦作沁阳)三郡秀士于一堂,除学八股文之外,兼研经史、地理、经济等科。后改为“河朔学堂”。咸丰间,学者李棠阶主讲,逢朔望日登堂讲授,与诸生论义利之辨。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河朔中学堂。

5、朱阳书院

辉市,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由知府王箴舆先置于盐店街无量庵,后移至朝阳寺。乾隆十九年(1754)改为崇本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又改名为淇泉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于沧澜奉诏兴办新学,书院更名为卫辉府官立中学堂,1913年,按照省教育司指令,原卫辉府官立中学堂改为省立汲县中学。1956年改称河南省汲县第一中学。

4、大梁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明清时期的大梁书院是当时河南省唯一一所省办书院,为河南学政直辖的书院,与开封府共同管理。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大梁书院移入城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盐驿道张思明在故址重建书院,名二程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河南提学邵松年在大梁书院设辩志斋,调取各学优秀学生到斋学习,认为大梁书院地处城市,在二程书院旧址建讲堂3楹,斋屋12楹200余间,取名明道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师范传习所。

河南是书院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也出现很多的知名人物。从唐代创设第一所书院起,至清末河南各级各类书院改制止,河南有史可稽的书院共计512所。

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1009年,宋真宗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使书院人才辈出,显赫一时。

19、源泉书院

18、欧阳书院

2、应天书院

13、河朔书院

康雍时理学名臣、时任临颍知县沈近思于康熙四十九年建(1710),迁城隍庙于南向而于其址建紫阳书院,“欲学者讲明朱子正学也”。康熙五十年沈为紫阳书院延师儒,立《颍川紫阳书院学规》十一则,择邑中有志读书之士四十人送入肄业,“望颍之人士入此学者立品欲其刚方,立志欲其远大,立心欲其正直”。

7、卧龙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始建于康熙年间,窦大任是书院的开创者。窦克勤在他的《朱阳书院记》里也说,以其地在朱襄之阳,拟名曰朱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由窦大任、窦克勤父子在柘城东门外开工建设基址。先后建设了门楼、存城斋、主敬斋、厨房灶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基址相继完成。同年,归德郡郡守薛晋捐建“居仁斋”和“由义斋”。130年的办学过程中,为柘城、归德府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贤人雅士,对周边文化教育作出很大贡献。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位于河南上蔡,原为谢良佐读书处,南宋建为谢显道祠。嘉靖三十六年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清康熙年间重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榜曰上蔡书院,二十八年落成。 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书院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在书院存世的1100 余年间,河南境内的各级各类书院在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北宋时期,河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书院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原名秋声书院,亦称欧阳书院,又名画舫书院。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闻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

后称集贤书院,开河南官方书院藏书之始。是唐朝规模最大、贮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择聘一流学者对其进行校勘、辨证、研究。据有关资料统计,集贤书院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两本藏于长安与洛阳。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虽然还称不上是后来书院聚徒讲学的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书院群星璀璨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中国四大书院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对中国传统书院进行研究,在其文集《船山遗书》卷三《宋论》中有一篇名曰《书院》,专门对书院的历史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又称“诸葛书院”“孔明书院”。元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倡建,书院落成于卧龙岗上,元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赐额曰“敕赐诸葛书院”。卧龙书院现存建筑28间,前为大成殿,左为明志斋,右为广才斋,后为静成堂,均为单檐硬山结构。

位于河南登封,该地原有颍考叔庙,宋元年间在此创建学舍。工部郎中温侯格非见其狭小垢浊,率里人捐建为书院,堂殿宏敞,“栖有庐,斋有室”,礼聘“学完行修之士为师”,一时“岩才里秀履接户外,弦诵之声相继”。至正五年(1345),知县请得御额“颍谷书院”,清末废。今为颍阳小学。

位于周口淮阳。因孔子曾困厄于陈,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建祠,名“厄台”。嘉靖七年(1528)巡抚谭缵改建为绝粮祠,后堂建为知德书院,撰有《增修厄台 改为绝粮祠知德书院碑记》。后御史赵继本又易绝粮祠为弦歌台。万历二十九年(1601)睢陈道徐即登建讲堂数楹,名仰止轩,更后堂名为思鲁书院,撰《思鲁 书院引》勉励诸生讲求进取。清乾隆五年易名弦歌书院。

3、百泉书院

河南历史上,最著名的20所书院,我在这里给你介绍清楚:

1、嵩阳书院

6、大程书院

17、紫云书院

8、丽正书院

11、伊川书院

位于河南邓州,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因百花洲而得名。创办花洲书院,公余到书院讲学,并在这里著述名作《岳阳楼记》。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16、弦歌书院

12、颍谷书院

位于襄城紫云山。一峰秀出,状若紫云,所以有此称谓。因为山中有书院,又称书院山。今所存书院为三进庭院。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桥、正门遗迹、钟鼓二楼遗迹、文昌阁遗址。

20、申阳书院

位于扶沟县城内书院街,是遗留的县城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大程书院始建于宋代,为程颢所建。书院规模雄伟,巍巍壮观,旧貌生辉。从建院始,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00多年的沧桑,进行了多次的扩建、重建,其规模不断的更新扩大,现在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

伊川书院位于伊川县鸣皋镇,距今有918年。是中原三大书院之一,在培养人才和弘扬理学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身为程颐所建的伊皋书院,实为洛学发源地,对洛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两兄弟曾在这里“讲易传、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

自五代后周至清末,拥有14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河南乃至中国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其在发展理学、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是时间最长最有名气是作为儒教的圣地。宋代理学“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还有司马光、范仲淹曾在此讲学,据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嵩阳书院的讲堂有一副对联,“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5、天中书院

10、紫阳书院

在今辉县城内书院街。“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百泉书院创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极书院,明代改为百泉书院。是宋末元初具有全国影响的理学研究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慨然以道为己任”,致力于理学的研讨和传播。百泉书院倡导的朱陆和会在理学理论研究上实现了突破,师生提出的“出而治国平天下,退则治学传道”的理学实践理念促使元政府确立了汉化政策,并促使理学成为官学,开创了理学风行全国的局面,一度衰微的理学在元初得到了复兴。

位于驻马店汝南。明嘉靖十三年 (1534)汝宁知府廖自显建于城北门外,初名笃志书院。后改名“天中书院”,李攀龙撰《天中书院记》。前为讲堂,旁为号舍,有崇祀前代名贤之典学楼。每月集诸生亲为讲课,评定甲乙,给赏有差。康熙间知府熊仲龙复建于北门外。前辟大门3 楹,中建讲堂,后为文昌楼,楼前有长厢18间,西北隅书斋3楹,东北隅庖室3楹。选拔14城英才肄业其中。同治初年(1862)知县葛月樵捐廉置地500 亩,增建学舍数10间。嗣后知县黄东屏又捐修器具、增加膏火费。光绪元年(1875)知县鞠捷昌力加整顿,生童益加奇勉,文风日上。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

9、花洲书院

14、上蔡书院

00074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