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32

河南艾滋病村(河南艾滋村事件)

大财经2023-03-25 03:38:170

“我知道会得罪人,但我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 王淑平对丈夫说。

2019年9月21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郊外,王淑平孤零零一个人,静悄悄地躺在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结束了年仅59岁的生命。

许多血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牛栏稍加改建,添张桌子,备一点酒精棉球,摆上一堆共用的针管、针头,就开张采血了。

血站本身成了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隐患。

1995年12月,王淑平心一横,自掏腰包,带着这些数据去北京,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做一次权威鉴定。

1996年3月,河南开始取缔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县级血站。

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很大,用途广泛,马上供不应求。

四年里,净办丧事,没办过一桩喜事,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进村子。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话音刚落,台下一位柔弱女子站出来,语气平静而有力:“报告是我写的,我是一名母亲。”

那时候,她的月工资也才5百多块钱,4万元,等于她7年的收入。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艾滋病是乱搞男女关系才会染上的“烂病”,避之唯恐不及。

王淑平的母亲也是一名医生,她教给女儿职业操守的第一条,就是生命高于一切,救护义无反顾。

一些县市提出了“要想奔小康,赶紧卖血浆”的口号。“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的宣传语,遍地都是。甚至还有“不卖血就是不爱国”的标语,贴在各地村头。

地方卫生部门、有路子拿到许可证的血贩,纷纷开设血站,组织农民卖血,再把采到的血浆卖给生物制品公司,提炼成昂贵的球蛋白等血液制品。

河南开始正视这一问题,颁布和落实了各种救助措施。帮扶工作队深入38个重点村,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实行包户救治。

于是,“血浆经济”在河南等地农村应运而生,盛极一时。

1985年,我国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开始禁止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

1980年代初,艾滋病蔓延欧美各国,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王淑平等于被变相开除了,丢掉了公职。

最伤心的是,不明内情的孩子也怪她出风头,关系日渐疏远。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也就是这一年,河南艾滋病危机终于被曝光,央视估计,至少有60万人因为“血”感染了艾滋病。

她采集了404份血液样本,发现阳性62例,HIV抗体阳性反应率在15.35%左右。其中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曾在4个血站献过血。

她走得无声无息,没有激起一丝涟漪。甚至没有人知道,她曾为苍生吹过哨。

周口地区防疫站被上级撤销,人员优化组合。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人们一周几次、甚至一天数次抽血去卖。

“是谁胆大包天,居然把河南的卖血丑闻捅到北京,抹黑我们9000万河南人?一定要把这个害群之马揪出来!”

一场席卷全省的艾滋病风暴,随之而来。

同在卫生系统工作的丈夫,受到妻子一意孤行的连累,处处被单位排挤,无奈选择了离婚。

要知道,直到1995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只有千余例。

中国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毅正好路过,上前询问缘由。

2001年,王淑平不堪打压,孤身一人出走海外。

1992年,周口防疫站办起了“单采血浆站”,当作补充部门福利的副业。因王淑平擅长血液分析,被任命为副站长。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源自微信公众号:历史逆时针 )

有一个村子,100多名青壮年因感染艾滋病,接二连三死亡。

一个好心人悄悄塞给她纸条:“你不要在这里待了,赶紧离开,有人要对你下手。”

驻马店、周口等地的一些农村,开始初显生机。

她在日常化验时,发现了“血浆经济”中一个可怕的漏洞——艾滋病毒携带者到血站卖血,然后通过交叉感染,传给健康的献血者,再通过血液制品等渠道,传给更多无辜的健康民众。

王淑平,1959年10月20日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1983年从河南医学院毕业,1986调到河南周口地区防疫站。

卖一管血可以得到40元到50元的报酬,相当于城里人小半个月工资,这对找不到活钱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艾滋村也出现了。很多村民得了一种“怪病”,发烧、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不少人相继死亡。

在后续临床检验中,王淑平又发现了许多艾滋婴儿,而他们以卖血为生的父母,却浑然不知艾滋病为何物。

王淑平是最早察觉这场危机的人之一。

一些人还不甘罢休,认为她把地方搞臭了,甚至影响了招商引资,气不打一处来,三番五次找她的麻烦。

可是,她挡了一些人的财路,打击报复也接踵而至。

在北京,得知样本检测费还缺4万多元,王淑平蹲在寒风凛冽的大门口,嚎啕大哭起来。

30万,这个数字过于惊悚!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不久,各种整人的招数纷至沓来。

王淑平哭得那么无助,哭得那么伤心!

这等于证实了王淑平报告中的数据。

12月16日这一天,王淑平写下河南农村献血人员大量感染艾滋病的报告,以个人名义交到卫生部,惊动了部领导。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16份样本中,13份毫无疑问是艾滋病阳性,剩下的3份样本不确定,但高度疑似。

当时,在河南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每家每户都像赶集一样去卖血。

她又向河南卫生厅写报告,仿佛石沉大海,没有下文。

她由此遭到打击报复,丢了公职,失去婚姻和家庭,孤身远赴海外,最后客死他乡,倒毙荒野。

至此,王淑平成了“吹哨人”,成了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英雄!

到了1994年,血站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仅河南周口地区就有33家。

原本是想关上一扇门,不料却打开了一扇窗。

1996年12月底,河南卫生系统召开大会,厅领导在台上越说越气愤,猛地站起身来,用手指着台下,声色俱厉地喝道:

曾毅一听王淑平反映的情况,马上紧张起来,他说:“不说钱不钱的事,先给你先做16份样本。”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河南艾滋病村 河南艾滋村事件

王淑平心急如火,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临床化验室,挂靠在卫生局,每天筛查血液样本。

但是,倔强的王淑平拒绝改动。

随后,她被卫生局约谈,要她改动一下报告中感染人数的数据。

但是,没有一个单位敢要她。

王淑平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是她觉得,在艾滋病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关系到那么多人的生命,不能明哲保身,必须担负起做一个人的责任,担负起做一个医生的责任,担负起做一个母亲的责任。

1996年底,在河南省卫生系统大会上,当着厅领导的面,王淑平主动站出来,承认给卫生部的报告是自己写的。

她连夜写报告,要求血站排查艾滋病毒携带者,却被周口地区卫生局告知太费钱,事情不了了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