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32

贝多芬月光曲(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

大财经2023-03-25 01:48:363

仿佛那个二百年前弹着钢琴的贝多芬,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活在当下我们的这个时代。

但其实这是贝多芬在恋爱中写的,准确的说是贝多芬在单相思的时候写的,因为朱丽叶塔后来拒绝了他。并且朱丽叶塔还刻薄地说,贝多芬看起来总是脏乎乎的,衣服似乎从来就没有整齐过。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很优秀,我们都知道,但他的作品的总产量相比其他音乐家其实不能算多。

不管乐曲的情绪被表达得多么强烈,贝多芬作为演奏者,始终看起来都是从容的。他可以把那些需要加强的音符演奏得无比地洪亮,也可以把那些需要弱化的音符演奏到几乎听不见声音,只能感觉到空气里似乎有那么一丁点的振动。

于是几年之后,诺尔就在德国的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了这首曲子的乐谱。但是他把名字给写错了,“献给特蕾莎”被写成了“献给爱丽丝”。

在当时上流社会的沙龙里,贝多芬也是如鱼得水的。所以创作于这个时期的悲怆奏鸣曲,就应该是有些轻快的,让人感觉到愉悦的。

所以,他感受到了幸福在等待着他。

贝多芬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

孤山聊艺术诠释音乐语言

这样一个副标题加上月光的乐章,确实是非常梦幻的,非现实的,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这以后关于《月光奏鸣曲》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各种传说也就开始流传了。

主播:

后来出版商发行这首奏鸣曲的乐谱的时候,为了增加销量,就把《月光》作为副标题加了上去。

这首乐曲也被叫做《月光奏鸣曲》,但是月光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而是德国有个叫做路德维希的诗人,在听了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之后说,这首乐曲让他联想到瑞士的琉森湖,晚上湖面上倒映的皎洁的月光。

他自己当时也没有太当回事,也没留底稿。所以这首乐曲在贝多芬活着的时候也就一次都没有被拿来演出过。

贝多芬不善于言辞表达,沉浸这种自我麻醉的状态下,贝多芬决定为这个姑娘写一首曲子,来表达爱慕之情,就是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还有,贝多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只要爱上谁了,那个人就一定也会爱他。就比如这个17岁的叫做朱丽叶塔的姑娘,贝多芬对她一见钟情,他给朋友写信说,他爱上了这个姑娘,并且这个姑娘也爱他,当然这是他自己想象的。

贝多芬是1827年去世的,现在都2018年了,一个两百年前的人写的曲子,经过一些小的改动,加上现在的编配就可以用来做现在最时尚的一种文化的背景音乐。不仅毫无不同时代的违和感,而且还充满了激情。

贝多芬后来经历了耳聋和人生的各种大起大落之后,创作的比如第三十号,还有第三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等等,这些听起来才是真正地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厚重感的作品。

直到贝多芬去世三十年以后,德国有个音乐家叫做诺尔,他打算写一个贝多芬的传记,在去拜访贝多芬的各种学生、朋友的家庭的时候,在特雷莎的家里发现了这个贝多芬从来没有出版过的小曲子。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名字虽然叫做悲怆,但其实是贝多芬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写的。那时候的贝多芬刚到维也纳不久,还处于各方面比较顺利的时候。

贝多芬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

WEG是一个电子竞技项目的比赛,那之后这首改编自《悲怆》的《贝多芬病毒》就很火,可以说是非常的火,你很可能也在其他的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听过这首乐曲。

不过我觉得,这个错误也有它的意义。或许爱丽丝这样一个贝多芬根本就不曾认识的,只是有符号意义的名字,反而更能作为贝多芬曾经喜欢过的、愿意为她们作曲的那些姑娘们的代表吧。

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的回忆录里面有大量的关于贝多芬年轻时候的描述,他说贝多芬在弹琴的时候,平和、高贵,充满了美感,并且脸上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他就是安静的坐在钢琴的前面。

又过了几年,贝多芬对他一个叫做特雷莎的女学生产生好感,于是他又很即兴地创造了一首钢琴曲送给她,并且在乐谱上写道:献给特蕾莎。

贝多芬的音乐有一个特点,也是他性格在音乐里的一种表现,就是不管主题是多么的沉重,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带有希望的结局,就像他第三十一号奏鸣曲的结尾那样。

关于喜马拉雅

《悲怆》的第二乐章是凝重的、深沉的,但是他的第三乐章却有着贝多芬作品里面少有的那种轻快活泼。可能这才是在创作悲怆的时候,贝多芬作为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所本应有的那种精神面貌。

艺术家的创作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都会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悲怆》的第三乐章这样轻快活泼,而那时候的贝多芬的也正是春风得意的。

保加利亚有一个电声小提琴的演奏家,他把贝多芬的《悲伤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改编了一下,进行了现代化的编配以后取了个名字叫做《贝多芬病毒》,并且在韩国的WEG比赛上首演。

贝多芬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

他自己同时又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钢琴演奏家,所以《悲怆奏鸣曲》标题里的这个“悲怆”其实就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思,更多的是表达只要是艺术家就都会有的那种丰富的情感。

比如莫扎特的交响曲,有编号的就达到了41部。海顿更是写了100多部交响曲。而贝多芬只有九部,可是这九部里面,却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尤其3、5、6、7、9这五部,几乎就是交响曲的典范。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爱上了一个17岁的姑娘。贝多芬的爱情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追求过很多人,但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总会是喜欢上那些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女子,而且多数还是已婚的。

并且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构思了很久,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揣摩的。而莫扎特的创作,基本就是全凭感觉。当然贝多芬除了交响曲之外,还写了很多奏鸣曲:小提琴的、钢琴的等。偶尔他也会写点只有几分钟长度的,小品级的音乐。

年轻的贝多芬,他的耳朵可以算是当时所有的音乐家里面最敏锐的之一,并不是只有车尔尼用“高贵”这个词来形容贝多芬的钢琴演奏。

贝多芬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

所以贝多芬作品的数量虽然不算多,但质量非常高。这和他创作的习惯关系很大。贝多芬很不喜欢写相似的东西,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试着突破一些东西,只有找到了新的创意或者想法,他才会愿意写一首新曲子。

但以贝多芬决不妥协的性格来说,他后期的钢琴奏鸣曲并不是悲伤的,也不是无奈的。那么那种厚重感是什么呢?很难用语言来把它说清楚,或许你听完会有你自己的感受。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