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53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大财经2023-03-24 23:07:0837

3.意识形态。长期以来,欧美敌视中国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直到现在,都留有“后遗症”,如前段时间,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BBC蓄意抹黑中国的事件就是最好例证。很难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无第一,文学这东西,本就公说公有理,它不似自然科学那般是全球通用无异议的。所以中国目前只有莫言一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

评选委员中大部分都是欧洲人,生活在欧洲,受到的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挥之不去的,而大多对中国还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印象中,对文化更是不甚了解。即使评选委员尽量公平,但依旧很难突破自己的体验、认知,因为对陌生的东西,一时间很难认识清楚。

所以中文作品首先要翻译成英语,才能进行评选,这就会使得原本具有深度和地方特色的中国文学大打折扣,举个例子,中文中对“我”的表述,有我、侬、吾、余、予、愚、在下、鄙人、不才、朕、孤、寡人、俺等,不一而足,这随便列举,就有十三个之多,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中性的,有自谦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专属的,有方言的,运用不同的字眼,其中表达的情感差异很大,如果翻译成英语,都翻译成“I”,根本无法表达其有差异的情感,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表达的翻译,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即使强行翻译,理解起来也是不容易的,甚至乎难以理解。如小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还是小说,每个小说都会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对比中西就容易发现,社会文化差异的确很大。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6日,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似乎这都是意料之中,文学奖颁给了西方作家,反倒是占世界人口18%的中国,目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却只有莫言一人。

1.语言文化差异。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要翻译成英语进行阅读,然后参评。而以英语(英语脱胎于法语,与法语密切相关)为主导的欧洲语言和文化相通,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基础,西方人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恰好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绝大部分都是欧、北美洲人。有一个数据足以说明——在迄今为止的118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欧洲作家占比超过70%;截至目前,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亚洲作家中只有9位获得诺贝尔奖,而其中又有3位都是欧洲籍(法籍华裔高行健、英国印度裔奈保尔、英国日裔石黑一雄),他们分别用法语和英语写作,而真正土生土长的来自亚洲的获奖者则非常少。

2.评选委员会。诺奖评委、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的遗孀陈文芳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人员中每年18位终身评委中的5人组成初选委员会,从全球200多位提名作家选出20多人,再经过18位终身评委讨论,投票确定最终获奖者。”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部分亚洲获奖者

其实对于国人来说,鲁迅、茅盾、老舍、巴金、金庸、沈从文、冰心等文学巨匠,哪个不能获得文学的最高奖项?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奖章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情况,笔者以为原因如下: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不被中国承认的诺贝尔奖
左为莫言

笔者以为,只要是扎根中华大地,深入人民群众,反映时代呼声,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就是好作品,无需以诺贝尔文学奖马首是瞻,无需刻意追逐,得之坦然,不得也是正常。

00037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