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83

重庆邮电大学是几本(张雪峰说重庆邮电好)

大财经2023-03-24 21:51:2927

“作者对主人公采取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

复调音乐在十九世纪正式对小说开始施加影响,最先把复调应用在文学小说上的应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其中最为突出地可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真正将音乐上的对位法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的则是昆德拉。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将复调定义为

比喻只是比喻,人不可能变成花。我们在文学理论上使用复调这一词是因为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词来代替的。巴赫金只是借了音乐术语的这一层外壳,而装下了他自己的东西,老瓶装新酒,换音乐里的“对位”而为思想之间的平等“对话”。

第五章:11节,96页;中速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以布洛赫的《梦游人》举例,认为小说对位法的必要条件是:

1.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昆德拉的复调目前并未被广泛承认,或者说其影响并未有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那么大,下文将对这两种复调模式进行简单区分。先从这两者共同的源头——音乐学上说起。

首先,这种对巴赫金复调本义的概念界定十分值得肯定,很多人仅仅把复调简单的等同于多线索和多故事。

微信公号:jhanyuan

这类小说家特意借鉴音乐技法和形式来创作自己的小说。其确立的对位法的两点原则更接近音乐学上的的“复调”本义。

“一直到我二十五岁,音乐一直比文学更吸引我。”

3.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看到这里要注意,巴赫金的复调和昆德拉的复调是不一样的。

假使你阅读稍微驳杂些——无论是从小说里,还是作家创作谈,抑或电影中——大概都会注意到“复调”这个词。他们只是直接拿来用,你看着大概也有些云里雾里的,不太明白。

写到这里可以对昆德拉的复调做个概念界定:在叙事系统里诸线索各自独立且平等,没有陪衬,整体上又不可分割,通过一个主题被连在一起。

三、巴赫金的复调是什么?

从上面定义的对比可以看出,巴赫金更强调复调的对话性,而昆德拉更注重复调的对位。为了区分,我们把巴赫金的复调称作“对话式复调”,而将昆德拉的复调称作“对位式复调”。

在文学这个门类下,小说大概是最好上手,也是最容易获得阅读快感的。然而倘使你稍微有那么一点求知欲,就绝不该只是简单地满足于看小说的快感。在这之上,还可再探索些什么。只是简单地看完一部小说,得到了些阅读快感,过了也就过了,那么这只是一块石头,要是能顺带从这小说里挖到些什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那这行为或许就可以变成一块玉。

米兰昆德拉自述,“一直到我二十五岁,音乐一直比文学更吸引我”。这类小说家特意借鉴音乐技法和形式来创作自己的小说。如他在书中提到“一章就是一个旋律,一节就是一个节拍段。”并且以音乐形式来分析了自己的小说《生活在别处》:

2.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重庆邮电大学是几本 张雪峰说重庆邮电好
最近整理书柜时发现,在我所有买回来的书中,除了小说之外,基本都没看完。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事件下,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欢迎分享

第二章:14节,31页;小快板

“几个同时发生的人声或器乐声对位性的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与单声部音乐和主调音乐相反。”

结合复调本义,再对比巴赫金对它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巴赫金只是做了个比喻。我们小学就学过比喻,知道如果喻体和本体之间有共同性,即使只有一处,那就可以加以类比。打个比方:“林宝儿今天像花儿一样漂亮”。人和花有什么相似?只不过两者都含有美的共性,所以放到一处加以类比。

2. 复调一词更倾向于一种风格概念,应归属于风格或美学范畴;而对位则是指一种写作技术,应归属于技术范畴。

正如他所言:

书籍: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显然昆德拉等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符合音乐学上的复调概念。

这大概就是目前学界对复调理论研究的大致状况,如果还不太理解或者感觉印象不深,接下来会再结合具体的几则电影实例再讲一讲。

五、进一步阅读推荐书目及论文

1. 根据新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解释,复调这一术语最初在古希腊语中的含义为“由许多声音组成”,而将它作为专门的音乐术语,最早是用来指“多声部的音乐”。

电影研究|文艺理论|文史随笔|书影推荐

虽说我会尽力写得易读性强一些,不过人家毕竟也是理论,至少也得有些理论的尊严,不能跟大白菜似的。这篇科普过后我会结合具体的实例来以复调理论再分析几部电影。从理论到实例,你要能坚持着跟着这几篇文章走一遍,档次又能提高不少。

五、比较

微博|豆瓣|知乎:江寒园

溯源到音乐学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位”是复调音乐的技术表现,是作为音乐术语的复调的根基。而不是“对话”。

论文:

四、昆德拉的复调是什么?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吸收。,比如中国社科院委员钱中文教授特地撰文区分过复调:

二、作为音乐学术语的复调是什么?复调和对位有什么区别?

巴赫金所定义的复调与音乐上的复调也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不可以归结为一个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1.各线的平等;

2.整体的不可分割。

“在文学评论中,复调小说、复调结构等说法应用相当广泛,论者往往把多线索、多结构、立体交叉、不少人物同时对话,都说成复调。但是追溯复调本义,多线索、多结构未必构成复调”。比如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三死》,写了马车夫、地主婆和一棵树的死,这是一种多结构的叙事方式,但不是复调小说。”

从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理论的描述我提炼出了复调的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章:11节,71页;中速

前阵子我也几次接触到这个词儿,于是特意研究了一下。看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和几本书,觉得大概差不多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第七章:23节,28页;急板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首次提出复调这一概念:

“这种主题上的结合,我认为是足够的。”

“复调”最初是音乐术语,后来被巴赫金借用到文学领域,用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逐渐得到文艺理论界的认可。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后来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中也谈到了“复调”这个词,以布洛赫的《梦游人》和他自己的小说为例,分析了复调在文学领域的用法,并提出了两点基本原则。

版权声明:作者江寒园,微博ID:江寒园。转载需得到作者授权,并将本段话一并保留。

杭州师范音乐学院的陈诺同学从『复调』的源头——音乐学的概念上区分了『对位』和『复调』。

但如果进一步研究,会发现钱中文教授只看到了巴赫金在复调领域的正统地位,而并未对昆德拉的复调予以承认,或者说因为年代稍早并未注意到昆德拉的复调。后有武汉大学的涂险峰老师特地撰文为昆德拉的复调正名。

第六章:17节,26页;柔板

一、简介

确切地说,昆德拉后来发展的复调更接近于音乐学上“复调”的本义。不过巴赫金在这块依然占据着正统地位(比方说,现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西方文论史》这门专业课上也有介绍复调理论,不过只提到了巴赫金,而并未提及昆德拉),

我们看到“复调”这个词,大概只是把它简单的当做多线索或多结构,很多时候使用这个词儿的人也没搞清“复调”是什么就拿来用,这也为我们造成了不少困扰。现在从源头上介绍一下“复调”这个词。

最后,好吧。其实我没整理书柜,只是为了开个头。

第三章:28节,82页;快板

中科院的钱中文教授,武汉大学的涂险峰教授,编辑罗岳,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王钦峰老师,重庆邮电大学的李明老师和四川教育学院的林洁老师,黑龙江大学的孙秀丽老师,新疆大学的李海燕等老师,阅读诸位老师的论文可进一步厘清了『两种复调』的概念界定及适用范围。

第四章:25节,30页;极快

00027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