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2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肉麻的古情诗七言绝句)

大财经2023-03-24 19:57:581

【全诗】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世界,同时代人曾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评价十分中肯。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1]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形象鲜明。[3]写景层次分明,以动写景。[4]借景抒情,托物言志。[5]语言朴素自然,言淡而味不薄。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现名。位于宣州市北郊5公里处,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约百里,主峰海拔316米,兀立于水阳江畔,山势雄峻,峭壁幽壑,松青竹翠,杜鹃遍野,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山。敬亭山驰名,在南齐以后。明帝建武年间(494—496年),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曾写名诗《游敬亭山》,后人取诗中“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意,在山中建齐云阁。此后,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汤显祖、施闰章等名士相继来此山游览吟咏,李白曾七游敬亭山,留下《独坐敬亭山》名篇:“众鸟高飞尺,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使此山名扬天下,后人取“孤云独去闲”诗意,在山中建闲云庵。历代300多位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了1400多篇诗文,其中有许多世代传颂的名篇和千古绝唱,故有“江南诗山之誉”。此山原有寺、祠、场、台、楼、阁等古建筑54处,近百年来屡遭兵燹,现存有广教寺双塔、古昭亭坊、金鸡井、虎窥泉等。近几年来,恢复建设了“山洲”、“太白楼”、“烟云亭”、“先贤祠”等景点,并新建了敬亭山茶社、动物园、人工湖、游乐设施,于1988年4月1日正式开放。

【鉴赏要点】

【注释1】

唐诗篇名。五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三。天宝十二年(753)秋作于宣州(今安徽宣城)。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又名昭亭山。全诗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紧扣一个“独”字,渲染敬亭山孤寂清幽的环境,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超脱旷达的心情,含而不露,富有神韵,是李白五绝中之佳作。三、四两句运用拟人化手法,以与山相伴相守、百看不厌,烘托作者一腔孤愤,向为人们传诵。沈德潜评曰:“传独坐之神。”(《唐诗别裁》卷一九)李锳亦曰:“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诗法易简录》)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三年(753、754),时李白从幽州南归游宣城。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为近郭名胜。诗中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作者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法。鸟暄后的静以及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勾画出了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注释2】

《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鉴赏】

【拓展】

【点评】

诗的下半部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第三句表达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山愈有情,人愈无情,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了。

.[唐].李白.

①敬亭山:一句昭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②闲:悠闲。 ③相看句:指人和山彼此相看互不嫌弃。

【题解】

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1)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作者时在宣城,年已五十三岁了。敬亭山:一名昭亭山, 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城县西北,东临宛句两溪,山上原有敬亭,曾为南朝诗人谢眺吟 咏之处。南俯城闉,万壑千岩,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