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18

宁教我负天下人(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大财经2023-03-24 12:40:100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关于曹操的这段逃亡经历,各种史书的记载大抵如此,事件本身并无太多的传奇性。但是罗贯中为了剧情需要特地渲染出曹操奸诈残忍的本性,死死抓住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一事不放,绘声绘色地改编出陈宫捉放曹的故事。后来这一情节,被演绎成京剧名戏“捉放曹”。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他就是东汉的末代君主汉献帝。当时董卓独揽朝政,对曹操十分赏识,有意加以重用,因此上表推荐他为骁骑校尉。然而,曹操却不愿与董卓为伍,断然拒绝接受委任状并私下逃离了京城。

不过,这种观点虽不无道理,却也还是推测而已。王沈在《魏书》中固然有曲笔回护的意思,但也不能保证郭颁、孙盛两人一定会据实直书(尤其是孙盛,他的人品一直颇受非议)。另外,有些间接史料显示,曹操在逃离洛阳时,确实携带了大量的财物,这部分资金后来被作为活动经费,在陈留郡招兵买马。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如果《魏书》的记载是实情的话,那么曹操杀害吕家八口,在性质上属于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吕公子则是死有余辜;如果《魏晋世语》记载的是事实,那么曹操的行为系误杀无辜,但说到底也是情有可原,绝非恶意行凶。至于他有没有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难以考证。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当时,中牟县已经收到了朝廷通缉曹操的文书和画像,所以该县主管文书的功曹一眼就认出了他,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功曹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心怀不满,因而不但没有将曹操押到京城请功,反而在请示县令之后释放了他,曹操也因此得以流亡到陈留郡,并且拉起了一支队伍准备起兵声讨董卓。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很多人认为是出自曹操,其实这句话最初的记载来自孙盛的《杂记》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至于是不是曹操说的,值得商榷。如果把时间回到东汉末年,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曹操的出逃是被官府通缉的,至于为什么被通缉,而且逃跑的时候连家里人都来不及通知,史书没有交代。《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离开洛阳之前,曾与王允密谋,借献宝刀之名,试图刺杀董卓,结果未遂。这虽然是罗贯中的推测,但似乎并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曹操这次出逃,不仅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有很深的渊源,还有一个“捉放曹”的典故也是源自于此。曹操离开吕家后,一路向东逃到今河南省的中牟县境内。曹操因为行色慌张,引起了当地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亭长的怀疑,然后被当作逃犯押送到了县衙加以拷问。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孙盛的《杂记》赞同《魏晋世语》的说法,并作了两点补充:一是吕家兄弟收拾食器时,杯盘发出的声音被曹操误认为是兵器相碰的声音;二是当曹操发觉错杀吕家兄弟后,虽然不无悔意,却还是说出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

郭颁《魏晋世语》的记载,则与王沈《魏书》的说法大相径庭。他说当曹操投宿在吕家时,尽管吕伯奢不在家,但他的五个儿子却很有礼貌的接待了父亲的老朋友。问题在于曹操对吕公子们给予盛情款待的动机表示怀疑,于是断然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当夜就结果了吕家的八条人命,然后逃之夭夭。

也正是因为被通缉,曹操的这次出逃十分狼狈,不但不敢走通衢大道,甚至为此改换了姓名(《三国演义》说,曹操这次逃亡途中,自称复姓“皇甫”)。王沈的《魏书》记载说,曹操和他的亲随在逃亡途中,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时,前去拜访故友吕伯奢,很不巧,吕伯奢不在家。这时不成器的吕公子,竟然伙同他的朋友,企图抢劫曹操一行的马匹和行李,结果做贼不成,反而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典故

对于上面的三种记载,两种说法,除了郭沫若先生外,史家大多认为《魏书》的记载不可信,其理由一是作者王沈曾经是曹魏的大臣,虽然后来做了西晋的司空,但在情感上仍然倾向于曹操,当然要为他曲笔回护;理由二是逃亡途中的曹操,根本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供抢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