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15

窦娥冤的作者是谁(窦娥冤全名为作者是)

大财经2023-03-24 09:05:480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家赶考,自己成为童养媳,跟丈夫共同生活两年后又守了寡,与婆婆两代寡妇相依为命。在那个时代里,女人嫁到婆家之后要三从四德,寡妇不能再嫁,要从一而终,而这样的命运谁给她昭雪,谁来改变,她能避免吗?

后世对窦娥冤的故事又有了许多改编和拓展,明传奇《金锁记》就改编自《窦娥冤》,增加了情节也增加了人物,并以有形的金锁为线索展开故事,大团圆结局,窦娥未被冤斩,与丈夫蔡昌宗(新增加的人物)、父亲窦天章和婆婆蔡婆团聚,皆大欢喜。但是这么一改写,《窦娥冤》的隐形悲剧和显形悲剧都被解构了,都不存在了。

过了没几年,张爱玲自己把小说改编成《怨女》,主人公银娣的一生就是麻木苍凉的一生。这个标题其实也是对窦娥隐形悲剧的揭示。一个20岁就守寡的寡妇,她将如何度过一生?窦娥就是一个怨女,如果窦娥没有碰上张驴儿,没有碰上草菅人命的太守桃杌,没有被冤杀,大家会不会很麻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这样的事情在旧时代太多了,谁把它当成悲剧,但这实际上才是妇女最大的悲剧。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如果说从元曲《窦娥冤》到明传奇《金锁记》这条线索在文学史上、戏剧史上还有人提的话,那么把张爱玲写的《金琐记》和《窦娥冤》联系起来大概是少有人提及。这二者的联系究竟是不是牵强呢?

《窦娥冤》的故事在中国深入人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评价《窦娥冤》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伟大著作。窦娥被冤斩当然是悲剧,是谁制造了她的悲剧,难道说仅仅是张驴儿和太守桃杌造成的吗?我们细读原著发现不是这样的,把窦娥推向悲剧深渊的还有她的父亲窦天章和婆婆蔡婆,还有窦娥自己。中国的苦情戏很多,赚足人眼泪的戏也很多,但让人掉眼泪的戏不一定都是悲剧,为什么《窦娥冤》可列为伟大的悲剧?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赴汤蹈火仍出于主人翁一种意志,是窦娥自己为了救婆婆挺身而出,自我牺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窦娥的悲剧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冤狱,它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有着显形悲剧和隐形悲剧两种因素。

主讲人:康保成(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什么是显形悲剧?就是个体性的、偶然发生的、可以避免、可以昭雪的事件,窦娥之冤感天动地,是千古奇冤,自然没什么争议。但 《窦娥冤》还有隐形悲剧的一面,窦天章、蔡婆、甚至窦娥本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礼教对妇女的摧残是其中的隐形悲剧,这一点很多人是看不清的。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我们知道张爱玲是中国现代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后来移居美国。她经常用中英两种文字写作。她也写了一篇《金琐记》,但在故事中这是一把无形的锁,故事的主人公叫曹七巧,书中描述:“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本来活泼可爱的曹七巧后来变态了,对儿子不好对儿媳妇也不好,她自己是个悲剧也制造了别人的悲剧。从作者来看曹七巧戴着一把无形的锁,这个锁有金钱的部分、有封建道德的部分、也有贞洁观念的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的只是金钱那一部分,感情这一部分虽然有,但是认识得不多。 通过把明传奇《金锁记》之前的《窦娥冤》和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比较以后可知,张爱玲笔下的这条“金锁”,不仅是金钱,更是礼教,是女性心中的枷锁,《窦娥冤》何尝没有?一女不嫁二夫,一马不鞴双鞍,窦娥说:“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这就是刚才所总结的隐形悲剧。张爱玲之所以把自己的小说取名《金琐记》,其实是有其来源的。

在全剧第二折的时候,张驴儿父子闯入窦娥家中,蔡婆无奈欲从了张驴儿之父,也劝窦娥从了张驴儿。窦娥看到了婆婆的不坚定,讽刺唱道:“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全是讽刺婆婆、奉劝婆婆。第三折的时候,当窦娥为了救蔡婆而被迫承认自己药死了张驴儿之父后要把窦娥放到死囚牢去,窦娥唱道:“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们,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这是窦娥的真实想法,是真正的麻木不仁、理所当然,这样的悲剧不可避免、无法昭雪。

null

由此可以猜测,张爱玲是不是看了《窦娥冤》以后才引发了她写了《金琐记》的冲动呢?理由有三:第一,我们知道张爱玲给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传奇》有几种含义,唐《传奇》指的是文言小说,元《传奇》指的是戏剧,明清《传奇》指的是戏剧,而她的小说《金琐记》就收在《传奇》里。第二,张爱玲去世以后,她的两部英文小说《雷锋塔》和《易经》被发现,《雷锋塔》就是戏剧《白蛇传》的前身,后来的《白蛇传》都是在《雷锋塔》基础上改编的。从这些书名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戏曲太熟悉了,不可能不知道《窦娥冤》,不可能不知道《金锁记》,所以她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金琐记》。而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在上海很流行,她的小说里面经常有大量对戏曲的描写。第三,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包括她的家庭遭遇、感情经历等,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我们认为把张爱玲的作品和《窦娥冤》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张爱玲的《金琐记》和《怨女》重新彰显和拓展了《窦娥冤》的隐形悲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