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70

描写战争的诗句(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大财经2023-03-23 23:10:1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出自《诗经·君子于役》)

其一: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出自杜甫《兵车行》)

我们需要和平,我们爱护和平。

其一:

八个字,却最深入战争的肌理,“不知其期”,与“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将难免阵前亡”,都是异曲同工之妙,更可谓是描述战争离乱,生死难料诗词的开山之作。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四首写尽生民悲苦。

其三:

描写战争的诗句 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只是,这就是真实的战争!

其四:

其二: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过不少的战争诗,读来格外的触目惊心。

如今再读,却是多了无数的凄凉,以及人间恍惚。普通人,来世间走一遭,不过是陪伴亲人,一生平安便是福。如今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只是白发人,煮好饭食,却不见亲人来吃,一阵凄凉涌上心头,扔下饭勺,匆匆出门,望着曾经离去的方向,那人,不知在何处,是能归,还是不再归?

其二:

战争,也是人世间最大的悖论,终不知,是谁为谁做了嫁衣裳。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自曹操《蒿里行》)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出自唐李约《过华清宫》)

其二:

其一:

战争,人世间最惨烈之修罗场。

描写战争的诗句 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垂老别》一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把战争现场的毁灭性,以一个“腥”字和一个“丹”字,瞬间让你从嗅觉和视觉,跌入到积尸遍野、血色大地的恐怖场景中。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唐陈陶《陇西行》)

每每读杜甫的《春望》,总有种恍惚之感。

关于战争既得利益的问题,曹松“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谓是一语中的,流传千古,警戒后人。

你看,挑事的挑事,助力的助力,扔弹药的扔弹药,被怂恿的愚蠢至极,被打压的,只因它威胁到了旁人的利益。

其三:

你看,丈夫早就战死在了无定河边,风蚀日晒,都已成一堆森森白骨,而他的妻子却还完全不知情,仍在梦中思念着他。以“河边骨”对“梦里人”,一个恐怖,一个诗意,极尽对照,悲剧意味愈浓,对战争厌恶愈甚。

杜甫对现实关照的深切,一是时代的由盛而衰,所产生的剥离感,因此,对现实变化的感知就愈加敏感,愈加深刻。二是杜甫本身皆俱批判家和诗人,所特有的清醒与细腻,往往会把真实描写得入木三分。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出自杜甫《垂老别》)

而所有的结果,不过是某些意志所热衷的操控和利益争夺所致。

十首先人们留下的反战诗,曲尽战争惨烈,道尽生民悲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其三:

而于生民而言,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家园殆毁。

三首写尽战争悖论。

请你不要再去谈论什么立功封侯的事情,你要知道,那些将军的功业,都是由千百万士兵的生命换来的。

描写战争的诗句 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这种战后的创伤,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抚平?“恨别鸟惊心”,惊的是人心,是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这个既得利益者,一定是打胜的那一方。而处于战争食物链顶端的指挥者、决策者,是最终的既得利益者。而他们的“既得利益”,却是需要战争双方无数兵士的献血和生命为铺垫的。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诗经》的简洁质朴,是《诗经》的艺术魅力之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杜甫《春望》)

生民,都是热爱和平的。

一代枭雄曹操,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曹操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认知的巅峰。当曹操转战南北,目睹战场的暴力和血腥,也掩不住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深感悲凉。

凡是战争,都会有既得利益者。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唐张蠙《吊万人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自汉代《十五从军征》)

只是,一触即发的,从来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争夺生存资源的人们的野心和疯狂。我们谈论的战争伦理,只能以谁先挑起,谁先侵略,作为标杆,无奈地把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古来白骨无人收”,与曹操的“白骨露於野”,有着同样的悲怆。而杜甫在诉说恐怖战争上,却是达到了一种阴森鬼气,其中的悲凉和内心的潮湿之感,在雨湿鬼哭中,丝丝蔓延出来。读之,无不令人有深陷荒凉寒潭的无助和恐慌感。

描写战争的诗句 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英雄如曹操,跨马扬鞭,纵横驰骋,亦逃不开满目悲凉。

如今的局势,似乎也能应和这样的悖论。

描写战争的诗句 战争中的霸气诗句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曹松《己亥岁》)

李约的这首《过华清宫》,虽然有夸张之嫌,有对发起战争之因的偏激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些战争的发起,有太多的私欲,有太多的荒谬,有太多的个人意志,于是,这些战争,就成为了人世间最可耻的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其实,人生最怕无常。如果一切皆日常,反是最大的奢侈了。

三首写尽战场恐怖场景。

你以为你在为正义和和平而战,而实质不过是某些权力组织在分赃。

《陇西行》的悲剧色彩,就在于这种日常与无常的对照。

初次读《十五从军征》,是高中时代,当时觉得战争让很多人家都失去了亲人,连饭熟了,都不知道给谁吃了,此所谓“家破人亡”。

战后的都城,因战火荼毒,破败不堪,生民流离失所,城里的草木早已没有了人去修剪,如今已是疯长混乱。看到此情此景,内心涌上悲凉,只是,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却有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况味,有了一种事事休的绝望。突然,一声鸟叫,居然让人胆战心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战争伦理,都是徒劳。泱泱人类文明,战争从未缺席。

张蠙《吊万人冢》与曹松《己亥岁》几乎以同样的视角,讲述了战争的真相之一,也是劝诫生民看清战争本质,尤其于平民而言,战争只有伤害。那些只知赢得战功的将军,更是不顾兵士安危。

请对战争说“不”!

只是,无论是怎样的战争,生民最可悲,生民才是那修罗场里被熔炼的丹丸。

战争,夺去了亲人。等待,成为了最大的煎熬。

战争,最大的悖论就是:

战死的兵士,尸体曝于野,有的已成森森白骨,方圆千里听不到鸡叫声,老百姓已经百里存一,生民凋敝,一派荒凉疮痍,看到的人,都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